文章分享

另類優勢產業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出現後,香港人均收入及本地生產總值都明顯下降,失業率亦到達高峰。在經濟環境好轉的今日,是時候讓我們從新為我們的未來重新定位。金融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業這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重要經濟命脈。但亦因為我們對這四個行業過於依賴,若其中一、兩個行業出現倒退,那麼民生及稅收等便會出現大問題。

上司必然無能?!

不少打工仔埋怨自己的上司無能,原來根據管理學中的「彼得原則」,上司無能是必然的!在1969年,著名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霍爾(Raymond Hull)曾合著一書《彼得原則――何以事情時常會出錯》,當中提及到「天花板效應」,解釋為何上司總是無能的。

人際關係在職場

「我是來打工,不是來做義工!」這應該是日日超時工作、「人工」又無「進賬」之員工的心底話,對於很多「打工仔」而言,他們希望加薪多於上司的讚賞,甚至抱著「上司讚我,倒不如加人工!」的心態。根據早前一項有關香港在職人士行為的研究,有六成受訪者認為工作的價值是「維持生計」,亦接近八成指出,在找工作的時候,薪金是選擇工作時首要考慮的因素。

真正的「超人」

近日看到一篇內地的報道,內容提到中央政府嚴禁幼稚園和小學提早向學生教授較高年級的課程,避免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原來,現在不少內地的學校為了吸引家長的報讀,它們都會以「優先教授」為賣點,例如:提早教授二年級的知識予一年級的學生。

兒子的人生大事

一天,回到家中,發現九歲的兒子把自己關在房內,我便心知不妙,猜想他一定發生了不對勁的事。花上不少唇舌,才能說服他把門打開,怎料門開了,他卻把整個人藏在被窩內。這下子,我只有改變策略,不再追問他發生甚麼事,只有轉換話題,和他閒聊,並建議一起走到外邊散步。兒子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給我勉強地拖著,就在漫步的時候,他把在學校當天發生的一件「大事」緩緩地吐出。

從一碗湯到半杯水

媽媽在我出生不久便離世了,爸爸為了生活,一直在南洋工作,直至我12歲時,他才回來。在我的童年中,爸爸的形象非常模糊,沒有甚麼教導,亦沒有太多屬於我們之間的故事。然而每年春節,爸爸都會寄來一盒燕窩,讓嫲嫲弄燕窩燉瘦肉給我吃,來醫我的哮喘。爸爸的形象,大概便等同一盒燕窩,我經常在想,若爸爸在身邊就好了,他會愛我,給我出主意,教導我很多做人道理。可是真實的爸爸卻和想像中的爸爸有很大距離。

Enough is Enough

一位朋友引薦與他的好友洽談生意的合作機會,約會時間是中午12時,內心暗喘大概在寫字樓傾談片刻便移步到附近酒家用膳,豈料用膳的地方是在他的公司,吃的絕對是私房菜,由他的「御廚」弄的,且是素食,但非常可口。我便好奇地問這位初相識的朋友,是不是日常中午用膳都是吃自家菜,他隨即娓娓道來近年的職場生態已出現微妙的改變。

一家之主

多年前,某天晚上回家,進門一刻已感到氣氛有點異樣,到了用餐的時候,看著菲傭姐姐和太太都低著頭不發一言地進食,便心知不妙。過了幾分鐘,氣氛還是一樣的胶着,我便乾脆請所有人(太太、菲傭、小兒)放下餐具,停止用膳,問清楚究竟發生甚麼事。第一個發言的是菲傭。原來她內心一直「心理不平衡」,在我們家工作那麼多年都很愉快,只是太太從來「不信任」她,每次在外購物,都要向太太拿錢,且一定要有收據。

與兒子睡前的十分鐘

與兒子睡前的十分鐘

作為家長,對於幾歲大的孩子,你跟他們說得最多的是甚麼呢?大概是﹕「穿多件衫!」「吃多一點!」或是圍繞著﹕「做咗功課未?」、「考試識唔識?」等。而我跟兒子的話題,卻是無所不談的,由學校的趣事,工作間的「血與淚」,繼而是社會國家大事都有,目的是讓小孩活在真實的生活中,知道種種的好與壞。每天晚上的睡前十分鐘,便是我們的「談天說道」的例行習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