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碗湯到半杯水

媽媽在我出生不久便離世了,爸爸為了生活,一直在南洋工作,直至我12歲時,他才回來。在我的童年中,爸爸的形象非常模糊,沒有甚麼教導,亦沒有太多屬於我們之間的故事。然而每年春節,爸爸都會寄來一盒燕窩,讓嫲嫲弄燕窩燉瘦肉給我吃,來醫我的哮喘。爸爸的形象,大概便等同一盒燕窩,我經常在想,若爸爸在身邊就好了,他會愛我,給我出主意,教導我很多做人道理。可是真實的爸爸卻和想像中的爸爸有很大距離。原來爸爸很少說話,張口的時候往往就是給他罵的時候。記憶中,爸爸甚麼時候會很認真的向我們三兄弟說話,就是每年拜祭媽媽的時候,我們總會坐在小山丘的石上,爸爸便會認真地重覆著幾句話:「你們要生性、不要學壞 … 要記得讀好書,不要學爸爸作苦工 …要努力,一定要出人頭地 …」

大概因為一生中,父親沒有向我說得太多話,所以他的說話,我都會記得很清楚。記得當我到美國升學,我選了教育管理作為我的主修,父親忽然來信,他雖沒有罵我,只是說了幾句無奈的說話,表達他對我讀教育的失望,其中一句,非常深刻:「大概司徒家真的沒有經商之才!」就是因為他這句說話,我除了讀喜愛的教育,也讀了工商管理,內心是想證明給他看,我也是「經商之才」。

父親晚年因病住在護養院,某夜下班,想要探望他,便順道在小店買了一碗湯,然後把湯放到湯壺,拿去給他喝。怎料他邊喝邊流淚,原來他誤以為我那麼夜也親自煲湯給他,老遠跑來探他。如今父親已不在了,內心經常在想,如果我們父子之間能多點溝通,擁有多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就好了,我會在沿途成長的路上向父親說:「我會努力、不會學壊 …我喜歡讀的學科,我會用心,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去做所有的事情 …」事實上,在我內心,我愛父親,卻不懂得表達,只有把這份感情投射到一碗湯裡,就正如兒時,父親的情懷,等同一盒燕窩。

現在我的兒子已十歲,作了兒子的父親已十年了,從來沒有刻意看什麼書、請教專家或是上親子課程,學做一個像樣的父親。只是我內心有幾件事是十分堅持的;第一,我要永遠做一個「在場的父親」,伴著兒子成長;第二,我要我的兒子有「父親的形象」,我們互相都以對方為榮;第三,我們都會擁有無數屬於我們父子之間的故事。打從兒子兩歲開始,某天晚上,我便從太太的懷裡把兒子「搶」。過來。每天晚上,我都和兒子睡覺,真正擁有屬於我們父子倆人的半小時,這「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我的體會是,無論兒子白天經歷過甚麼,到了睡前,他都整個人「降伏」下來,若偶爾他在白天和媽媽口角,我便抱著他向媽媽認錯。在這半小時裡,我會引導他重溫整天一些值得學習和感恩的事,然後禱告,就在愛和感恩的氣氛中入睡,一覺醒來,一切又是新的了。我從來沒有向兒子背甚麼金句:「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不可含怒到日落。」或是「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但我們卻是十年如一日般,一點一滴地在一起經歷著。

作為「日理萬機」的男人,整天辛勞在外,且習慣「呼風喚雨」,其實內心也的確活在不少疲累及無助的境況,每天晚上,爭取早些回家,擁抱著小孩,即使是半小時,我也感受到這是一天中最快樂、最真和最「人性」的一刻,甚至經常會有「估唔到」的收獲。某天晚上,我在說著半杯水的故事,以下便是我們的對話。

父親:你有半杯水,開心嗎?
兒子:很開心,我有半杯水!
父親:(急不及待)其實有個杯便足夠了!
兒子:……(很敬仰父親的智慧)
兒子:(半响以後)Daddy,我想過了,其實水是不能喝得太多的,喝得太多是會嘔的!
父親:……(很佩服兒子的真摰)

兒子入睡了,我靜靜地走出房門,然後跟太太說:「今夜兒子教導了我們生活的道理:「夠就夠了! (Enough is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