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智馭Y世代

筆者的一位朋友吐苦水地說:「我剛剛請了一位大學畢業生,誰知他做不到半天就辭工。我問他辭工的原因,他的答案卻是這份工作沒有挑戰性。」有人形容這些年青一代屬於Y世代,他們是介乎1980年至1994年出生的年青人。早前,持續專業進修聯盟就對Y世代僱員的職場特質進行了一個調查。調查主要目的是分別找出僱主與Y世代員工對Y世代員工職場特質的不同看法。下面就是調查的結果:

思考死胡同

以下是1972年美國東方航空401號航班的駕駛室錄音:

副機師:「機師,我們的飛行高度有變化」
機師:「甚麼?」
副機師:「我們應該還在高空2000英尺的位置吧?」
機師:「呀!甚麼事!」

文夕大火的災難溝通

—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是中國值得記下的一天。這天發生了中國二十世紀以來最大的火災---文夕大火。這場大火讓湖南的長沙市足足燒了五日五夜,奪去了超過三千條性命,全市—千一百條街道中有六百九十條被燒到片瓦不留。為甚麼我會提起這場大火呢?首先,是因為這場大火一直被歷史遺忘了:這場大火令長沙被聯合國選訂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四大被破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竟然隻字不提。

刻板以外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的確每天幹著同一樣工作,日復一日,如機械般複製工作內容,內心都會問,究竟幹的有甚麼意義?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和生出不同的工作心態,自然工作成果也不同。德斯蒙德‧莫利斯著的《人類動物園》(The Human Zoo)一書中提到,城市的自殺率遠比鄉間高,而男性的自殺率又會比女性高。在這這些自殺的人中却不乏天之驕子,前途是無可限量的。

窩心的服侍

以下是一個小故事,取裁自一本名為《郵差弗雷德》的暢銷書,作者桑布恩是一名職業演說家。有一次,他搬到了新居。

正當他安頓好之後,一位郵差就敲門拜訪,說道:「你好!我是這區的郵遞員,名字是弗雷德。今次我是想來為你作自我介紹,也希望對你有多一點的了解。請問你是做什麼行業的呢?」

桑布恩回答說:「我是一名職業演說家。」

井底之蛙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正在門庭外面掃地,剛巧這時有一個人走到他面前,問他:「請問一年有幾季?」「當然是四季啦!」孔子的弟子很自信地回答。接著那人說:「你錯了!一年只有三季。如果你不信,我和你打賭,誰人輸了就要向對方叩三個頭。」

《沒有寄出的一封信》

戰火連綿不斷,人們流離失所,這正是美國內戰的境況。這時候,林肯正指揮著北方聯軍,為著解放南方黑奴的目標而進發。隨著時間的過去,因戰爭而死去的人愈來愈多,林肯的心情便愈來愈焦急了。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南方的軍隊開始節節敗退了。不久,南方軍隊退到了鄰近波托麥克河。這時,天氣突然轉壞,狂風暴雨做成洪水氾濫。對於南方軍隊來說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從「窮富翁大作戰」看管理

年初,港台推出了一個甚有創意的電視節目,名為「窮富翁大作戰」。在節目內,港台邀請了一些生活無憂的「富豪」體驗數天的民間疾苦,節目播出後引起了不少人對社區問題更深切的關注。一直以來,不少公司的掌舵人只是坐在空調房內,難免有給人坐井觀天的感覺。當走到社區時,親身看到和感受社會上的問題,這些「富豪」都異口同聲說沒有想像過社會問題有這麼嚴重。

職場地震

《易經.繫辭下》裡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只有不斷求變通,才會有進步,而達致恆久的優勢。因此,《易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亦表示人們應該不斷自我增值,以適應迅息萬變的環境。

這些格言不管是在人生的態度上,或是在企業的管理上,也可派上用場。現在不少公司都開始奉行這種管理方法──鼓勵創新,重視員工的意見,不斷改革。

企業從故事開始(二) 杜拜之路

杜拜,當我們聽到這個名字時,第一個印象一定是「石油」。不過我們又知不知道,現在石油出口收益只佔杜拜GDP的6%,杜拜正在進行一次歷史性的鉅大變革。石油,原來是一項快速消耗的能源,對於杜拜本來蘊藏量本身不多的國家來說,長期依賴石油工業確是不可能的。為了求存,杜拜近年大興土木,把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中東的商業及旅遊大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窺探一下杜拜崛起之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