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職場

職場80後

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成長在經濟蓬勃、物質生活和教育已是必然的時代,而「五十後」的父母因為不願子女再受他們小時候的苦,所以自幼已經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物質和教育。因此,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較少獨立行事、犯錯也受到成年人的坦護,得到挫折和磨練的機會相對也較少。一旦他們投身社會後,很容易會將一貫思想帶進工作中,較容易出現對工作和社會產生不滿情緒。其實,這種特質不少是由於父母的過份溺愛而成的。

聲東擊西

以下這個小故事是由著名印度思想學家安東尼.德.梅勒所寫的,當中正正說明了學會「動腦筋」的重要。小鎮上發生了一次交通事故,吸引了不少的圍觀人士,把現場弄到水泄不通。有位記者被擠在人群的外圍,不能到案發現場進行採訪。這位聰明的記者靈機一觸,並且高聲說道:「我是受訪者的父親,快些讓我進去!」。人們聽罷之後,果然讓出了一條通道。這位記者不費吹灰之力已經進入了案發的現場。

「見微知著」

漢斯是一匹與眾不同的駿馬,而牠和一般馬不同的地方就是牠懂得算術。當人們為牠出題時,牠就會抬腿蹬地,敲出正確的答案。不過,普魯士心理學家芬格斯特好像不大相信漢斯的奇能,於是他對漢斯作出長時間的觀察。終於,芬格斯特找到了漢斯「算術」的方法了。

觀察力

在中國人的社會營商交往,由款待人員的層級、開會的所在、進餐的時間與菜式、餐桌坐位、以至名單排位,在在都是智慧,少一點觀察力,都會弄至焦頭爛額,或過尤不及。我一位同事曾向我訴說從國內某大城市的民企老闆說很欣賞我們的產品,專程來港洽談,但相約見面的時間是在節日假期、時間是下午三時、地點是某豪宅樓下的花槽,我的反應是見是可以見的,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因為我看不出來人有甚麼誠意,洽談結果亦是意料中事。

蝴蝶效應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兹在1979年,提出一項震動人心的理論:「一隻蝴蝶在巴西拍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致一場龍捲風。」人稱這理論為《蝴蝶效應》,意思是說,我們不要看輕任何微少的東西,因為它們往往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做個出色造鐘者

日前閱讀了《基業長青》(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一書,該書在2002年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選為20本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今次,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個書中談到的重點---領袖是怎樣的呢?

你要去哪裡

在大學裡,每年迎來一批同學和送走一批畢業生。在新生輔導日,我均會向我任教的工商管理系的同學提問:你是否具備作為投身商界管理人的性格和特質呢?同學都是一貫地沈思、一臉妄然,好像從來沒想過。事實上,在面試的時候,這些被喻為「港孩」的同學都背著標準答案:報讀工管是父母、師長的意見,或是因為香港是商業社會,投身商界是理所當然的。說著,我也看到狀似父母兄姊的影子在外等候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