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報司徒永富專訪 題:司徒永富——開門的勇者:轉出人生新篇章

高端訪談:司徒永富專訪
題:司徒永富——開門的勇者:轉出人生新篇章
文:陳海韻
圖:陳海韻、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前言:
獅子山下,香港人為三餐一宿,咬緊牙關,努力拚鬥,然而,當人生的某一刻同時面對投資損手爛腳、事業極不如意,並徘徊在破產邊緣的時候,你又有沒有勇氣重新開始?司徒永富說,有開門的勇氣才有看到門後那座山的資格,才有邁向成功的資格,司徒永富是一個敢於去開門的人,也是敢於「轉」的人,他強調:「「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內文:
成功人士,總會告訴你「失敗乃成功之母」,說話的人實在,聽的人或會感到老生常談。今次專訪的故事,是以真人的經歷告訴你:世上沒有捷徑,只有走好腳下的路,就是踏上成功之途。
從「星球人」到涼茶人
像很多工商管理系畢業生,司徒永富一畢業就到了銀行工作,一做就是5年;到了在外國修畢博士學位後,又到了一家中資金融機構工作了5年,人生看似走得很順,一個金融風暴改變一生:「一邊是公司過度投資,基本上到了倒閉的地步;另一邊是自己本身在投資上又損失嚴重。」一次風暴,元氣大傷,要重新站起來,並非易事。
進入涼茶界,是一次偶然的機遇。當時,鴻福堂的老闆們都是他任職銀行時所認識的朋友,那些年的鴻福堂品牌經營不算太好,他們把司徒永富請到公司當執行董事,從每天講「幾球、幾球」(即幾百萬)、人稱「星球人」的金融從業員,變成每天講10元8塊的涼茶店經營者,這位工商管理系博士的落差很大,幸好,心態決定命運,「我屬於樂天知命型的人,遇上了機遇就會抓緊,就會積極去做,可說是行動型的人。」就如當初加入鴻福堂,他說自己拿起了一把火,向上天說:「既然你沒給我其他機會;迫我去賣涼茶,我就賣好這碗涼茶給你看!到現在我的心態都是這樣!」
那些年,鴻福堂只有6-7種產品,俗稱的「六大羅漢」,30家分店中有27家都是特許經營,每年仍有虧蝕,1999年,司徒永富加入了鴻福堂,他說:「我是外行人,未接觸過草本行業,也非中藥專家,卻因此沒有包袱。更由於本身對行業的不熟悉,於是不斷『傻更更』的提出了很多的『why not』,又注入了很多銀行金融界的思考方式。」
食腦人 善築路
轉一轉行,轉一轉心態,銀行經驗成為涼茶店能運用的策略。
投資講對衝、組合,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的投資組合理念,同樣適用於涼茶業。他指出:「涼茶在夏天賣得好,那麼冬天我們要賣什麼?租金又不會因店舖生意下跌而減少,我們應該推出什麼產品?假如我只賣單一貨品,只要產品在業界出現流言,影響消費者信心,那就是整間公司的危機。」
這種風險管理意識,來自當初的金融生意失利,失敗的經驗也令他改變了原本粗枝大葉的性格,待人處事變得慎密,「公司以往都是街舖,每當下雨天生意必定回落,於是我們進一步把店舖分散,包括地面、地底和屋苑分3條線發展;那麼當晴天時,我們3條線都能做好生意;當下雨天時,人們可以到地鐵去購買;到了打八號大風時,市民不用上班,如要購買我們的產品,只要到屋苑樓下就能買到了。」
然而,傳統的行業總有不少老行尊,作為涼茶業新人,更要對草本業毫不了解,卻又是高級管理階段,阻力與挑戰可想而知,當然,風光背後的汗水一般都只有自己才知道。
司徒永富入職的最初幾年,每天工作10多小時是常事,忙的是為了重整公司的成本結構、設定上架、宣傳的計劃,還有內部的員工培訓等等,就算是每星期有一天的休息日,腦海都在為公司的事一直轉著,愈是回想,他愈是不斷感謝太太與品牌持有人的支持。他說:「大事從小事做起,有錯就要認,不要以尊嚴死頂,否則前輩就不敢交事給你,也不會告訴你當中的秘訣。幸運的是,品牌持有人對我的信任。成功,有賴別人的信任,自己的信心,有了這兩樣,就是堅持的毅力。」
涼茶入樽 只是綠燈人
成功,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設。涼茶入樽,很多人說是司徒永富的創舉,他表示,其實早在入行前,品牌主要經營者已經在考慮這個問題,他只是全力支持並開綠燈的推手。
司徒永富的考慮也是從金融界的工作經驗而來,「不管你的生意額有沒有增加,店租年年加,入樽的方式卻可以改變成本結構。首先,入樽有利於令產品不再局限於只在分店售賣,改善了店租的問題;其次,是令涼茶可以在便利店、超市、士多等上架並入屋,去到消費者家中的雪櫃,脫離了地域限制;第三,是食用形式的更新,產品不再只能於店中坐著或站著飲用,而是隨身攜帶,可以於辦公室、上堂或聽演唱會時飲用。」
今天,鴻福堂已超過100家分店,並覆蓋到國內城市,全部是自家經營,自家管理,產品種類已增了十多倍,員工人數已達1200多人,在街頭巷尾、地鐵、屋苑,總有一家在附近;而且產品在行業的認知度愈來愈高,成績印證了司徒永富當年的道路是正確的。訪問中,司徒永富一直掛在咀邊的一句是,「自己由一個男人變成了一個女人」,他笑著向筆者說:「我是文科人,對理科一竅不通,而且十指不沾陽春水,現在卻是連茶葉蛋應該怎樣煮,細菌的生長物理環境都要了解,連自己都覺得自己變得乸乸地。」
司徒爺爺的「槌仔」觀
「乸乸地」這個形容詞其實很難與司徒永富劃上等號,據說,每當司徒永富在不同場合「演講」,台下總有為他著迷的眼神(主要是女粉絲),事實上,他有一位具有軍人氣質的爺爺,他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受到爺爺的影響。
祖父的工作是在英軍軍營做清潔、打雜,沾染了一種軍人性格,果斷、堅毅、愛秩序與整潔,還有一種永不放棄、不計較的性格。司徒永富在香港出生,家住紅墈,未滿1歲,母親去世,父親去了婆羅洲謀生,有2個哥哥,於是他跟隨年過70的的祖父母生活。因為貧窮,小學只能在板間房的小學讀書,後來又認識了一班壞朋友,曾有一段壞孩子的街童歲月。然而,爺爺的軍人精神與自信的紀律,慢慢的改變了他。
「那時我們住在4樓,是唐樓中的頂樓,老舊的破窗總吸引貓貓狗狗爬進來,隨處大小二便,爺爺每逢星期日都會進行洗樓行動,將全幢唐樓的樓梯洗擦乾淨,這是他的一直以來的作風與紀律。」到二哥長大,爺爺替他倆在天台搭建木屋,為兩兄弟打造新居,那是新奇士板一口釘一口釘揼出來的木屋,也是爺爺一生人的寫照——靠雙手一下一下的揼出人生。
儘管「永富」這個名字,是爺爺對下一代的期望,象徵了大富大貴,司徒永富卻從爺爺身上學到他的「槌仔」觀。「只要一看到槌仔、地拖我就會想起爺爺,這兩樣東西基本已是爺爺的一生,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道理:人生未必要做到大事,只要不輕言放棄,也可以一下一下的揼出人生,總之,應該做的事就應該盡力好好去做。」環境不轉時,心念一轉,便豁然開朗。
家庭日 戶外陽光的日子
如今,司徒永富也做了父親,有一個12歲的兒子,今年正於國際學校升讀中一;
他很清楚好的土壤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他更重視的是孩子的品格,他和兒子協定再長大一點才開facebook,家中也沒有遊戲機。「因為知識是不斷變的,只有品格才不會變,我會給予他有創意的教育。」
司徒永富最重視的是戶外活動,要求兒子每星期五或六之前一定要完成所有作業,留下星期天作為家庭日;而每一個家庭日,他一定是全家外出,要讓家人吸收陽光與效外的空氣,從兒子2歲開始,每晚他也會和兒子「倒垃圾」——在睡前和他談天說地,從一天的工作開始分享,對這段親子時光他珍而重之,倒了10年垃圾,父子之間就像朋友一樣,他自言不是怪獸家長,卻也會讓孩子多學幾樣,讓他有更多選擇,「小時候,我讓他學網球、游泳……目的是讓他有選擇,找到自己的興趣,到了現在,他喜歡的是踼足球,我也隨他自己喜歡。」
在司徒永富眼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每年總會全家人總動員出外旅行2-3次,一般是日本、台灣,他說:「我們喜歡自由行,尤其喜歡台灣的樸素文化,藝術感與人民情懷,特別是台中、台南,當地又對中醫藥傳統文化保留較多,又能參考他們的經營與包裝文化,一舉兩得。」
副稿:
司徒永富的「蕎麥麵」
《一碗清湯蕎麥麵》是司徒永富最喜歡的小書,也是他每次向人推介的指定故事。他說,故事發生在日本札幌,一對經營蕎麥麵店舖的夫婦。二人堅持要賣最好的蕎麥麵,用心製作,用心服務。故事講述某年的一個除夕夜,已經是晚上10點半,麵店快要關門之前,有一家三口冒雪前來,要求吃一碗蕎麥麵。麵店的老闆沒有多考慮,立即重開火爐,為這3個人煮1碗蕎麥麵,此後每年的除夕晚,這一家三口都會來到麵店,同樣點一碗蕎麥麵。數年過去後,這家人終於點上了三碗麵,故事中的麵店老闆默默為這家人煮麵支持,還有暗自垂淚,因為,麵店老闆從他們的對話得知,原來是小康之家的他們,因為父親駕車撞倒人家庭一夜變天,母親須到工廠工作還債,小哥哥清晨便要外出派報紙,小弟弟則在家中為媽媽和哥哥預備膳食。
這是一本很溫暖的書,看完就像喝到一碗很棒的熱湯。故事中的三母子感動了日本、韓國以及亞洲人,更在企業界掀起風潮,司徒永富在故事中得到了這樣的啟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企業,都應該從心出發,生意當然是為了生存、獲利的,但用心做的事,客人會感受得到,也會受到欣賞。」他相信做人做事只要問心無愧,光明磊落,自能心安理得,自得其樂,「假如有物質的支持,就應該懂得和家人以及其他人分享,讓更多的人有更好的基礎去發展。」司徒永富正在實踐他堅持的「蕎麥麵理論」,他相信:「一生的果效是從心而發的。」,祝願他的成功,為更多的人帶來騰騰的祝福。
司徒永富小檔案:
姓名:司徒永富,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
性別:男
籍貫:廣東開平
出生:香港
家庭:一家三口,兒子12歲,尤其喜愛踢足球
1985年 路易斯安那州大學 教育學碩士
1986年 路易斯安那州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
1995年 南密西西比州大學 教育管理哲學博士
2007年 比立勤大學管理學博士 管理學博士
2009年 香港信義宗神學院 文學碩士(神學)
2011年 香港信義宗神學院 神學碩士
司徒先生:有關閣下在樹仁學院的就讀與任教資料,能請你補充一下嗎?謝謝
1996年起任教樹仁學院(後升格為樹仁大學)至今,現為工商管理學系副教授及行政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