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超越競爭

孫子兵法中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謂:「兵貴勝,不貴久。」商場如戰場,管理與營商之道亦然,不能只顧向前衝,而缺乏審時度勢及對市場走向之銳見,一但認清方向,亦要果斷速決,免失良機。無可否認,管理與商道,是一門藝術、一門哲學,也是一門心經。

在全球化下,競爭無處不在,即使做得好也不足夠,因為我們的產品與服務,甚至價格與包裝,都是與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對手競爭,正是「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競爭是必然的。

想尋找新的商機必先要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以外尋找藍海,需要敏銳的觸角、習慣提問及著重找出可行性的積極態度。有一種思考模式名為「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即是在常規及習以為常的市場定律中推倒重來,對成功的楷模及方程式進行反璞歸真的提問,例如:「為甚麼不能?」(Why Not ? )。若干年前,香港報業因著劇烈競爭,不少報商想盡辦法擴充版面,厚厚的一大叠,內容包羅萬有,有詳盡的新聞、圖文並茂的娛樂版、副刊、兒童天地、飲食生活資訊、馬經、體育、教育、兒童樂園甚至豪情版,想得出的都有。可是,這種過度傳遞的「益街坊」做法,不但不能成功留住讀者,讀者反因生活忙碌,閱報時間越見減少,對傳統報章開始心生厭惡。免費報章的出現正好反映物極必反的現象,實行挑戰既有模式,對傳統報章習以為常的出版方式進行革命性的破壞。免費報章正正由於能掌握一般市民貪小便宜,對資訊的好奇心理以及生活節奏急速的社會現實,不到兩年時間便能異軍突起,成功掠奪龐大的讀者群,其廣告收益比傳統報章更見顯著。

有時,破壞固有模式,進行冒險一點的嘗試,說不定能夠創造新的商機──商機就在把身邊的事物推倒、重組、放大、縮小及整合的過程中創造出來。

另外,把競爭對手優勝的地方,看成學習對象,查找不足,持續改良,也是企業尋找創新之源的另類途徑。管理學上稱為基準或評效「Benchmarking」。舉例而言,香港在不少方面的成就能傲視同儕,例如我們有最好的機場、地下鐵路及金融體系,不少國家地區拿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成就,作細緻分析並學習借鏡。他們的進步及改革方向便能更為具體及有目標。經典的管理個案,如蘭克斯樂七十年代的影印機事業曾有十年之久,被日本的富士公司以價廉物美的機器及服務全面取替,蘭克斯樂痛定思痛,以富士為評效對象,進行「切片式」分析,加以續步改良,最終算能捲土重來。因此積極、進取但又謙虛的比較,認定別人總有比自己強的地方,能放下身段,學習改善自己的不足,把競爭對手視為學習楷模,由企業外部帶動企業自身創新(Opening Innovation)!

然而,歸根到底,企業發展,知道競爭所在並非最重要,關鍵是知道哪裡沒有競爭。以下一則故事深具啟發。有一位觀光輪的船長,他駕船在一條風景秀麗但灘險流急的大河上航行,幾十年來從未出過一次事故。

一位記者聽說了這位船長的經歷後,就上船採訪他。記者敬佩地問船長:「這條河水流這麼急,可你從未出過航行事故,你一定是對河中的每一處險灘、每一塊暗礁都瞭如指掌吧?」「不,我對這條河中的險灘和暗礁並不十分清楚。」船長微笑著回答。「你不清楚河中哪裡有險灘,那是怎麼安全駕駛的呢?」記者驚訝地追問。「我為甚麼一定要知道險灘和暗礁在哪裡呢?我只要知道河中深水在哪裡就足夠了,因為在那些地方根本不會碰上險灘和暗礁。」船長從容地說。

現實生活中,雖然在「正確」的周圍存在著無數「錯誤」,但你只需要尋找正確,而不需要去經歷所有的錯誤。

最後,套用孫子兵法的九地篇所言:「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即無論一動一靜,均需先衡量自身能力,有把握取勝才動,這樣,無論是勝於「紅海」,或是遊走至「藍海」,甚至進入虛擬世界,均是用腦的表現。競爭是必然的,但進步卻是要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