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邊個發明了工作(四)

近年來,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理論得到了關注,美國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弗里德曼(Stewart D. Friedman)在其著作《活出自我》(Leading the Life You Want )中指出「你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可以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和諧。這不僅是可能做到的,而且也是必須做到的。

開拓性創新:由零到無限的可能

在工作間,不時會聽到同事在會議後語帶牢騷地說:「知道又唔早響!」話中投訴的對象多半是上司。事實上,上司也沒有可以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一樣都是行步見步,一路走來才產生新的點子或做法。這也可理解成「開拓性創新」。

讓愛走動

迪肯大學透過兒童慈善組織「救助兒童會」進行一個心理研究,他們想了解要鼓勵別人主動捐款支持慈善工作,在游說過程中應該提供一些客觀性資料會比較容易獲得別人的認同,抑或提供一些感性資料會比較容易成功呢?以拯救兒童為例,客觀性資料可能是向參加者表述一些落後地區兒童因為缺乏金錢或食物而死亡的數據。至於感性資料,則可能是分享一些當地小朋友的故事,透過圖片和動人的文字,讓對方代入其中。

超越心中藩籬

一位攝影師拍了一幅震撼世界的攝影作品,並因此獲得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但他卻在獲獎後的四個月不堪壓力而自殺身亡。究竟這幅照片有什麼特別呢?在1993年,蘇丹由於國內戰亂,導致大饑荒。攝影記者卡特和西爾瓦剛巧來到蘇丹進行攝影工作。有一天,卡特在一個小灌木林外聽到一絲微弱的哭泣聲,他循着聲音方向望過去,發現一位沒有穿着衣服的小女孩伏在地上,奄奄一息。

邊個發明了返工(三)

事實上,多過世紀以來,對待工作者的「人性化」和「機械化」的兩鼓張力在生產的過程中從來未停止過,只是多與小、重視的程度而矣。簡單來說,多點重視人性的本質要求的管理,工作者的自主性和被尊重的程度會更高;把人「物化」、機械化,工作者會自然地被約化成一台機器、資本家的生財工具。

邊個發明了返工(二)

工作,對不少人來說,感受是非常矛盾的,如果工作的意義等同糊口,最好就是「容易做、近屋企、高人工」,可是實在的感受卻是充滿然而,即使在困難中,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就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工作中找到價值和意義。就像創世記4章所描述的,亞當和夏娃的子孫(該隱的後裔)開始鑄造工具,學會畜牧和音樂,他們在工作中發現了創造性和生產性。(按:「亞大生雅八;雅八就是住帳棚、牧養牲畜之人的祖師。

邊個發明了返工?(一)

多年前聽過一首歌,收錄在my little airport的歌集,叫《邊一個發明了返工》,聽後,除了頗有同感,也不免認真想想:到底返工的意義是甚麼?部分歌詞如下:「.....邊一個發明了返工,返到我愈嚟愈窮。為了薪金一萬元,令每天都沒了沒完……靈魂賣給了大集團……薪金兩萬元,我的青春就快用完……有更多事沒法做完……薪金三萬元,我哋都應該唔會有三萬元,三萬元啲人通常都有啲串。

為自己出征 (四)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 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述。當他十三歲時,有一位激勵人心的宗教老師問同學:「你想你如何被人銘記?」(What do you want to be remembered for?)當然沒有一個學生能夠給出答案。這位老師笑了笑,說:「我並不期望你們馬上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如果到了你們五十歲還不能回答,那你們將浪費一生。

為自己出征(三)

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羅素曾經提出了一個十分著名的「火雞問題」。話說羅素養有一隻火雞,他不論天氣和假期,他都會每天準時9點為火雞送上豐富的食物。起初,這隻火雞對於主人提供食物並沒有太大的倚賴,但久而久之,牠自己也發覺主人往往在早上9點會為自己送上豐富的食物,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日子一天一天地過,這隻火雞每天起床都等待着主人分發食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