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腳的鞋子」

每年四月份是不少機構進行調薪的日子,管理人忙著為員工評估過去一年的表現,而老闆得為增薪的壓力費煞思量。今年,可說是極其難的一年,因為普遍員工均對增薪有期望,希望能追過通漲和負利率的折騰,但企業面對經營成本不斷昂貴而感舉步為艱 (從甘泉航空的倒閉可見一斑),是以,合理的薪酬釐定必須同時反影僱主的能力、公義感及僱員的貢和心理契約。

  去年發生的扎鐵工人爭薪事件,清楚突顯了勞資雙方在薪酬厘定方面的深層矛盾,擾嚷多時後,最終商會只同意把日薪調至$880及接受每日八小時工作的條件,事件雖草草收場,但暴露了社會隱藏戾氣 -- 當經濟蓬勃發展,不少工種獲得不同程度的調薪,加上生活開支有增無減,社會上卻出現如扎鐵工人般「弱勢社群」長期受壓,未能分享繁榮帶來的成果;另邊廂,各大地產商卻年年坐擁厚利 …..一方肚滿腸肥,一方多勞卻未能多得。

  英國牧師Charles C. Colton 形容:「所得如同鞋子,太小則弄痛我們,太大則會絆倒我們。」

  先說太大的鞋子怎樣絆倒我們。社會上的確有一小部份身居要職的打工皇帝,年薪以千萬計,但與此同時,在同一企業,一位「小薯」,其薪資可以是他們的百份之一,還需要兼職才能餬口。用Charles Colton 的術語,鞋子並不合腳。Colton 的鞋子比喻提供關於薪俸的基本洞見:「和人性尊嚴相稱的員工薪俸,是人性發展和社群的一個很重要的組織條件。」

  正如扎鐵工人的遭遇,在過去十年,人工沒有隨經濟復甦而增加,甚至減少,便出現工人們集體「夾腳」的現象;加上眼見憑著建築地產業而暴富的權貴,賺得超高的薪水和紅利,扎鐵工人便感受到個人的「絆倒」,則怨懟、譏諷、憎恨油然而生。

  是的,任何補償條件,不能脫離群體公義及合理性的考慮。《聖經.新約》中,雅各譴責那些尅扣薪水的雇主:「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各書〉5章4節)。虧欠工錢的理解可以是動態的,即低於經濟成果的預期,或少於行業性類同工種的待遇。

  若從社群的角度看薪酬,我們便不難發現個人的報酬不能避免涉及家庭因素,例如所得能否足以「養妻活兒」,這便引伸「整個社經體系的公義」。從人性公義及好牧人的角度,我們會問:「員工是否得到他們所需要?」、「他們是否獲得與其貢獻相當的薪酬?」、「他們能否有尊嚴地生活?」以及「僱主付出員工應得的工資後,是否仍有競爭力?」能從上述多方面思考,薪酬的釐定最低限度少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