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在非洲的一個地方,每年都有內戰,還有飢荒,有一個小朋友已經餓了很久,進入一個快要死亡的狀態,在天上有一隻飛鷹,那隻飛鷹在等待一個機會,想要把小朋友吃掉。當時,有一個美國的記者,剛好開車經過看到這個情形,他等了很久,等到那隻飛鷹飛到地面,與小朋友只相差一個身子的距離,在等待著小朋友斷氣就把他吃掉,當時,那個記者認為機不可失,要把握時間拍下了這個驚心動魄的時刻,然後把這張照片,拿去報館把這張震撼人心的照片,發佈到全球。第二天所有關注非洲戰亂的報社,都在頭版刊登了這張照片,那個記者也因為這張照片,得了普立滋獎,可是一年之後,那個記者自殺身亡,原因是他的內心有很大的控訴,不斷的自責自己,為甚麼當時以工作的專業而蓋過自己良心。
在這件事中,讓我們知道原來很多時候,人們都在追求一個卓越,而這個卓越,的確可以令我們把事情做得很好,但是,這種卓越也可以讓人們離開了更大的人民標準,舉例來說,為甚麼當時那位記者,不是以救人為先,而是去拍照片?其實他內心聲音不斷控告自己。也就是說,職業道德並非基督教獨有的,應該是一般人也需要去思想的一件事,剛才我提到那個故事,是一個微觀的職業上的問題,為了追求卓越而降低應有的良知,近這幾年在社會中都發生了很多讓人失去良知的事情,在這一年多時間,我認為是一個喚起大家良知的黃金機會。(例如:美國金融海嘯、中國三聚氰胺事情等等)
當一個個體進入職業時,其實也是在面對一些工作上的抉擇,人是可以選擇做事的方式。在2003年國內發生了一件轟動全球的事件,就是沙士事件,當時,所有醫院好像突然變成監獄一樣,所有醫生、護士和病人,都要與外間隔離,當時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新聞,就是香港的一位「鄭綺雯」醫生,因此而犠牲了性命。其實,很多時候,當人在戰場上通常問的是:你在做甚麼,而不是你的信心在那裡?雖然,戰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形容「職場如戰場」,所以,某程度來說,是可以成立的,不過仍然有很多爭議在當中。例如,鄭綺雯醫生用她的生命來換取服事病人的機會,這是她的信心支持她這樣做的。香港的傳媒文化是扭曲的,因為香港的媒體有「狗仔隊」,他們做新聞的方式:平時花24小時,去拍攝藝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拍出來的不一定是事實的全部,只要拍到一些特別的照片,不管真相如何 ,都會交回報館,然後交由記者寫成文章,讓讀者看到有趣的新聞,這些手法,都與職業道德有很大關連。
在職業上其實有很多拉力,用社會角度去看職業,任何一種的職業都會帶來一些拉扯,而這拉扯是可以從個人的道德和良知而來的,有人認為良知有深淺之分,我認為良知就好像聖經中耶穌說:有好土、也有壞土,雖然,有好土不過有荊棘在當中,也就是說,這個社會太多衝擊,令本來有的良知是不被發掘出來,又或者因為人越大,變成衝動也越少。
一般信徒的生命有兩種現象,一種認為事奉是聖職,又或者是好的事奉是在聖職中,他們認為一個全職事奉的人,是不應該貪愛世界,但是內心又知道事奉是有職種之分,「世界與事奉」這種想法,有時成為了一個傳道的人的拉扯,所以牧者需要時時刻刻回到神的面前,讓神加力給他們。
農夫的故事:有一個農夫在田中灑了一些種子,然後在等收成,看到天上有三片雲,像三個英文字「GTP」,認為那是一個異象,叫他GO TO PEOPLE,他以為是神的呼召,要他向萬民傳福音,可是他在過往的日子,其實很少去教會,更很少專心聚會聽道。從那一次之後,他以為此後一生要成為牧師,所以,就很專心去教會聽牧師講道,但是,他發現牧師講道原來很悶,於是很怕自己將成為牧師之後也會這樣;於是他又回到農地,舉頭仍然看到同樣的三片雲,然後就睡著了,他在夢中又看到了異象,原來神不是要他去傳福音給萬民,而是要他回到農地,原來神是想他專心、盡忠的去種田,去種一些最好的稻米,不要騙人,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人民,原來這也是上帝的呼召。
在舊約聖經中,有很多人物都是在職場,而不是在會堂,例如尼希米、但以利等,他們都要面對人們的攻擊,要到人群中,不止是宣講,而是要實際的去行,但以利就好像香港的曾蔭權一樣,是不以經歷歷代的職權,但是仍然可以自然宣講耶和華的訊息;約瑟雖然被賣,但是他由勞僕變成CEO;他們都是靠著神而得勝,而非靠自己的努力。這些故事,都是已經超越了簡單的一種屬靈生活,而真正進入了一個實際的生活中,去看社會的影響。
今天在教會牧養的心態中,仍然很多人認為在教會的事奉,才是真的事奉,不論是搬椅子還是發單張,總之在教會事奉才是神聖的事奉,他們認為在公司的工作就不算是真正的事奉,因為公司是屬世,教會才是屬靈,其實,這些心態是不正確。
結論:
對個人:
信徒因此而缺乏了工作被召感,也就是人們不會認為工作中會帶來召命,更不會有工作中見證神的想法,從此對工作失去動力,迷失於工作中,他們心中認為工作的地方並非是上帝所在的地方,上帝只會在星期天的聚會,星期一至六與上帝無關。
道德讓步:因為這些人失去了工作的動力,慢慢迷失於工作中,認為工作只是一份工作,開始失了判斷力,以致當面對道德抉擇時,往往失去了良心的責備。
信仰邊緣化:因為他們只是星期日才去教會聚會,平時在工作中並沒感受到神的存在,久而久之,他們的信仰也變成只是「星期天信徒」。
對企業:
倫理基礎衰退:很多企業只看重金錢、利益,而失去了道德倫理。
對人失去信任:人們開始對所有商品失去信心。
對教會:貶低了敬虔的動機。其實要影響人,不一定只是在講壇宣講,也可以進入一些群體中,做一些地下的工作。
預備不足的工人:客觀來說,教會對平信徒的教導缺乏,以致為神做工的人不多。
路德:提醒了大家,信徒是神的祭司,信徒能做好的事情,是因為靠自己的能力,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的,只有倚靠神才可以把事情做好,所以在工作中,並沒有地位高下之分,因為所有工作都是上帝所賜的。
加爾文:比較重視責任感,他認為信徒是有責任在生活中見證上帝,他提到工作的神聖不在於工作的本質,也就是說信徒該以事奉的心情進入職場,工作才會變得更有光輝,只要抱著事奉的心態去工作,把工作做好,不論是何種工作,在神眼中都具有其價值與光輝,絕對不是卑微可恥的。
結論:
每個召命都是神聖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召命。
聖經的觀點:
上帝的創造
神在職場的主權
認識上帝創造的「你」
自我實現
認識自己 ──保羅說門徒有七種恩賜,每一個人都有不同恩賜,要懂得發出神所賜的恩賜,然後運用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