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轉化到社會轉化

職場中的負面情緒

最近看了一篇報道,內容大致指出負面情緒是會如細菌一樣傳播開去的。夏威夷大學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研究指出,人類是一種很易受他人情緒影響的動物。在和別人的交流中,我們很易就會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表情、聲線、姿勢、甚至是動作,以便代入對方的感受,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例如當朋友和我們分享一些開心事,我們便會自然地報以笑容;但當別人告訴我們一些不快經歷時,我們的眼眉亦會跟著皺起來。

朋友告訴我,在他的公司裡,來了新的部們主管,他的專業知識非常好,但缺點是對任何事情都批評,且喜歡對其他部們的事說三道四,不知怎的,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把公司本來頗和諧的環境破壞了,在公司的每個角落都多了一些閒來喜歡說人非及專們把小事化大的人。因此,作為職場中人,為團隊著想,即使個人有情緒,都要努力學好駕馭自己的情商。一方面,我們不要輕易釋放負能量;另一方面,當別人向你釋出負能量時,不妨充當一下「開心果」,嘗試讓對方感到開懷。但當對方的負能量太強時,不妨先自我冷靜一下,低聲對自己說:「我可以克服這些負能量的」。正如《秘密》一書提到,你對潛意識發出甚麼要求,它都會順從你的。如果你心裡堅信可以克服困難,最後你一定會想到解決辦法。若你從來都認為身處的環境是沒有盼望的,你就一定不會為環境注入希望。

是的,辦公室內如果整天都充滿負能量,對員工的工作效率一定有影響。只有營做正能量的工間才是出路,我認為為工作間注入正能量要從有權有勢的管理者做起,因為下屬是看著上司的眉頭眼額做人的。我們不妨合力在公司內營造一個窩心的感覺,例如多一些舉辦交流活動和體能運動,無疑有助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和增加同事的歸屬感。更重要的是,員工的正能量也會透過活動散發到其他員工身上,構建一個「低壓工作間」。

社會正能量

職場相對於社會是社群的一環,若職場充滿負能量,社會的面貌也不會怎樣正向和積極的。與其靜候個別企業和高層進行職場轉化,社會的整體「正能量」的價值轉向是更為重要的。當然,職場和社會「能量」的轉向,兩者都是互為因果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每日健康快樂的員工,回到家裡,善待妻兒的機會必然理性高些,也有可能更能善待鄰舍。同樣,一個不仇富和和諧社會,當個人進入職場,面對各種磨擦,包融性也應該高一些。

最近,政府雷厲風行地推出一項為期近一年的「家是香港」運動(Hong Kong Our Home) ,目的是為匯聚香港社會各階層力量,為香港注入正能量。活動共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活力香港、潮流香港、關懷香港和清新香港。作為「家是香港」主席的林鄭月娥和一眾問責官員到全港各區參加「全城清潔大行動」。對於「家是香港」的成效和動機,社會上有人認為政府只是一場政治 Show,也有人認為政府方向正確,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就我而言,無論動機如何,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宣揚任何好人好事,都是好的,何況官員主動落區、接觸群眾,帶頭轉化城市,有甚麼值得非議的。

擁抱身處的社區

現在為政者,也要落區了,這讓我想起教會經常站在守望城市的高台,教會又有沒有真正擁抱身處的社區,落手落腳為城市帶來轉化呢?事實上,城市轉化不是一項人的工程及項目,是上帝國度建立的工程。要轉化城市,教會擁抱社區,向人們彰顯上帝的公義、憐憫、愛和關懷是責無旁貸的。正如當年耶穌走遍各城各區,宣講福音、醫病趕鬼,藉福音轉化社群。

幾年前,當我還是專注於推動職場事工時,便深深感受到職場轉化談何容易,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生病了,要轉化,不能單從職場開始,也要從城市開始,兩者很難說誰先誰後,但總之,新酒是要放在新酒袋裡的,讓兩者同步發酵,醇酒是會指日可待的。我也是因為這份「天真」的信念,走進城市轉化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