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城市:從近鄰做起

以下是一個在日本和韓國家傳戶曉﹑甚至在日韓企業及政府部門廣為流傳的故事:

在日本扎幌的除夕夜,一間小麵館的店東正忙於打烊的時候,有三母子走了進來不好意思地叫了一碗清湯蕎麥麵。店東不但沒有半聲怨言,反而熱心地招呼他們。下一年的除夕夜,這三母子又來了,今次叫了兩碗蕎麥麵。店東跟太太好奇地偷聽她們三母子的說話,才知道原來她的丈夫因交通意外身故,並奪去了六條生命。以致欠下了巨債,需要一起工作償還,因此連想吃三碗蕎麥麵的錢也沒有。由於今年終於把所有的債項都清還了,所以才能僅僅負擔得起兩碗蕎麥麵。店東太太覺得她們很可憐,便責怪丈夫為何不給她們三碗麵。店東卻誠懇地說:「萬萬不能! 給她們一人端上一碗麵,會令她們很難堪的,故此在去年我已特別用一隻大碗盛了兩個麵給她們。」多年後的除夕夜,她們再一次光臨這間小店,向店東夫婦表示深切的感激。母親說當年店東給她們送上的溫暖,就是她們一直支持下去的動力。

這個《一碗清湯蕎麥麵》的故事後來傳遍了整個東京,感動了每一位聽過的人。這位店東處處為人著想的態度令很多人專程走到那間小店去感受那顆充滿人情味的服務態度,和叫人不要放棄的心。

這本書是一位摰友看後,用「傳福音」的態度送給我的,雖然故事篇幅很短(只有30頁),但對我來說,卻是經歷了一趟心靈洗禮----洗去以功利作為善的態度。以重視人的心靈需要作為工作的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反省和借鏡。獻身的服務態度不單能令人覺得不會難堪,還會是讓人積極面對逆境的動力。

我在想,只要在我們的生活裡,每一角落都充滿著《一碗清湯蕎麥麵》的故事,這個城市的面貌必然完全不同。人在人情在,便是耶穌教導我們學習好撒瑪利亞人愛鄰舍的故事,要完成愛人如己的使命。沒有以愛為基礎,以服侍近鄰的精神生活和工作,一切的活動便變得沒甚意義。

義載俠

早前網絡上瘋傳一位「義載俠」的小巴司機,便是一個服侍「近鄰」的好榜樣。這位姓廖的司機之所以得「義載俠」的美譽,全因為他自從三個月前,眼見區內的老人家眾多,他們每天都要花上幾塊的車費到酒樓飲茶,負擔不少。於是,他就主動免收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車資,以幫助他們「慳回」茶錢。

不少人可能以為這位「義載俠」是一位「已上岸」、揸小巴「過日晨」、生活無休的小巴司機,事實是他原來只是住在板間房,日賺200元而矣的長者。他對記者分享道:「每天又不是賺很多,如果免去老人家車資,收入可能會少幾十塊,但是這對受惠老人來說是莫大的幫助。」我內心由衷敬佩這位「義載俠」,不光是他不計較自己的需要,而是把他的乘客看待為真正具尊嚴和有需要的人,不是把他們看成生財工具的「貨物」。這位廖姓司機的為善,沒有太刻意,也沒有大道理,只是在工作中,多一點「便心」,對那些有需要的人,「幫得幾多得幾多」。我相信這司機一定自得其樂的人,每天享受自己手所作的工。他和他所身處的世界是最幸福的,因為他是「近鄰」的天使。

然而,現實一點說,作「義載俠」談何容易,尤其當活在匱乏和不理想的環境中,有時連自己也自顧不暇,又怎能輕易地作近鄰的天使。《十個救火的少年》中最後有三個真的甘赴火海救人其實已經不算少了。

幫得幾多得幾多

在二戰期間,歐洲大部分壯丁都被送往戰場,為國執戈。有戰爭的地方必有死傷,在家的父母總希望盼得兒子報上平安二字。佐治就是其中一位奉命上沙場的戰士,在二戰剛結束,他便在戰地致電給雙親。

「爸爸,媽媽,我好想你!」
「兒呀!我們都很想你!戰爭結束了,快些回家吧!」
「爸、媽,我快回來了。不過,我在軍中有位好友,我能和他一起回來嗎?」
父母猶疑一陣說:「這……現在戰爭讓家境貧窮,恐怕沒有能力照顧多一個人了。」
「不過,我朋友很慘,在陣中誤中地雷,斷了腿,如果我不照顧他,他是活不下去的。」
「孩子,如果這人是殘廢的,我們就更不能照顧,因為我們都老了,又不是富有,真的無能為力。」
「好吧……」

在這個電話之後,父母就再沒有收到佐治的電話了。數月之後,父母收到軍中電話,說兒子在營中自殺。當父母到營中認屍時才發覺,兒子的右腳斷了,原來那回電話中他提到的朋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當他聽到父母對那殘廢朋友的厭棄,又不想為老父母帶來生活上的沉重負擔,他便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自殺去了。

故事中的佐治混淆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和對他朋友延伸的愛,因而輕生,故然不可取,但倘若父母的回應是稍為正面(例如:帶他回來再算),結局便絕對不一樣。是的,有時我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不幸,的確是無能為力,但若能以「幫得幾多得幾多」的心情盡力而為,不幸的事情的確會少些,世界也會因著我們會美麗一點。

改變世界的呼召

可是我絕對同意單靠個人之力,面對一個結構性罪惡及不公 義的、無情的社會,可以帶來的轉變的確定有限,因此上帝在不同的時代處境中,呼召一些人,帶著清晰的使命去改變世界,例如約瑟因著他的敬虔,祝福了波提乏,從事業起跌中成為埃及宰相,最終拯救以色列;但以理在外邦列王中位高權重,高舉耶和華之名;尼希米立志重建聖殿,智退仇敵,展現卓越領導才能;以斯帖深知其皇后位份乃出自上帝,義無反顧地參與宮廷內鬥,殲滅奸臣,拯救上帝選民。他們均有一共通點,就是用信仰來改變世界!

這使我想起年前在信徒圈子中廣泛討論的電影《奇異恩典》,描述韋柏霍斯在猶豫於投身宗教與政治兩難處境,最終用上30年時間,回應上帝對他的獨特召命,鍥而不捨地在英國議會中以解放黑奴為己任,決心改變社會不公義的制度,實踐從信仰而生對人的尊重及維護社會核心價值。韋柏霍斯「瞓身」於污穢的政治生涯,根源於他愛上帝,回應上帝的召命,人性尊嚴的尊重及社會公義的渴求,以改變社會來作為事奉上帝的場景,在他心中,「工作」沒有聖俗之分,只有「有價值」與「冇價值」之分。加爾文說:「遵從召命的工作,在上帝眼中均具光輝與價值。」

個人修行?

一天,小約翰對他的兄長說:「我要拋開顧慮,放下工作,專心敬拜神。」然後離家跑到沙漠去。一個星期後,他從沙漠回來,在門外敲門。哥哥沒有開門,只在門內說:「誰呀?」
「是我,你的弟弟約翰。」
「約翰已變成天使,從此不在人間了。」

小約翰哀求說:「是我呀!」哥哥沒有理會,由他一直在門外苦等。翌日清晨,哥哥終於把門打開:「如你仍是人的話、要生活,就得重拾工作。」約翰醒悟過來說:「哥哥,原諒我吧,我錯了。」

曾幾何時,我們的信仰已被簡約成為個人修行的私德生活,對現世社會變得毫無意義,更遑論藉信仰去改變世界。我的信仰經歷告訴我,上帝不單是內修可尋見的上帝,衪更是行走在人類歷史、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上帝。更多的時間,祂顯現於我們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在市集、在茶餐廳、在交通工具、在辦公室、在議會、在路上、在不同場所中進去與出來;更重要的是,祂邀請我們與祂同行,呼召我們以愛鄰舍的心,服侍和轉化我們所身處的世界。

行文至此,心中再次浮現德蘭修女的形象。德蘭修女雖然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仍然積極投入幫助印度和世界各地的窮困無家者,直至85歲高齡。藉著其無私的服事,帶領著佈道團,向世人宣告一個信息:窮苦者也需要受到關愛,因為他們也是上帝所創造的。德蘭修女認為:「一個人罹患最可怕的疾病,就是身邊沒有一個人能受到他的關懷。沒有豐富的愛心,沒有慷慨的雙手,是不能治癒孤獨的靈魂。」就是因為她這份源於關愛的勇氣與基督犧牲的愛,服侍了無數被遺棄的貧苦民眾。德蘭修女 ──以愛鄰舍的心,以身力行,躬自入局,改變世界!

「『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做吧。』」(路10:36-37)

用心有力地工作,以別人的好處作為終極的目標,也是服侍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傳9:10)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