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逆風而行的精神

第五波疫情嚴峻,香港新冠肺炎确诊个案以几何級數節節上升,社會各界尤其前醫護人員更是日以继夜全力對抗疫情,為了鼓勵士氣,齊心抗疫,一班芸人走在一起獻唱的《狮子山下 同心抗疫》,對我來說,很是溫暖又有共鳴。看到一張張港人熟悉的面孔,當中不乏由細到大伴著自己成長的芸人,在不同艱難歲月都曾一起獻唱過,包括2003年沙士、華東水災、四川大震等,今次也不例外,他們用歌聲喚起全民抗疫,眾志成城,傳達堅強信念:「你我同心,香港一定能走出逆境!」另一畫面,也尤為深刻,就是芸人古天樂在視頻中提醒我們「香港人,能夠一次又一次企翻起身,靠的是一種藥,叫「不懦弱」!....即使我們要再一次收起笑容,我們內心也要保持寬容!」他鼓勵我們一起「逆風而行」。這大概也是香港人遺忘已久的獅子山精神。

對,很久沒有想起香港的「獅子山精神」了,尤其過去幾年,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每天活在負面情緒,不少人對未來欠缺盼望,人與人之間更少了信任,即使沒去到憎人富貴厭人貧,但對現狀卻普遍地彌漫著的「躺平」態度。

究竟甚麼是我們久遺了的獅子山精神呢?對於這問題,我相信我的父叔輩最有資格回答。最近我便專門為此和同是父叔輩的鄰居深入的閒聊了一會。話說鄰居現在已近90歲了,50年代隨父親找工作來港定居,一家九口㨈在一間只有二百多呎的廉租屋裡面,親密的程度可想而知。

現在不少人都抱怨樓價貴,人均居住面太少,然而鄰居的生活比現在的還要艱苦。除了居住面積細少之外,大廈也經常會制水制電,當樓下正用水的時候,樓上就暫時不能用水,所以經常會聽到:「樓下關水喉呀!」鄰居之間關係也變得十分密切。

別以為資源有限,鄰舍之間一定會刀光劍影,事實上,鄰居經常將自己家的門匙也放到隔鄰的家中,有時自己忘記帶鎖匙,就會到鄰家取,街市有甚麼便宜的東西又會互相告之,那種鄰里情實在十分寶貴。

可惜現今社會,人們工作忙碌,生活節奏急速,無暇關心周邊的人和事,莫論住在隔壁的鄰舍,正如鄰居夫婦帶點無奈地說:「我們有時都會做主動,但大家點點頭、問候幾句之後,就難以進深交談。」雖然無奈,心卻是不甘看著這份守望相助的「獅子山精神」日漸殞落,鄰居夫婦多年前在之前的住處參加了一項名為「誼家誼室」的計畫,常與青年人一起探訪有需要家庭及獨居長者,期望將互助關愛精神透過身體力行傳承給下一代。近年隨著年事已高及搬遷,已沒有再參與這計劃,可是說來還是津津樂道。對於鄰居來說,他堅定地説,「獅子山精神」不剛是向上奮鬥打不死的精神,而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軟實力」:互助關愛、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他更說:「這份精神才是社會能不斷戰勝難関的致勝之道。」

鄰居的分享,的確勾起了我在這地方成長的思緒。在我童年時的香港,不少長輩(包括我的爺爺)也是從內地逃難來港的,他們大半生經歷戰火及偷渡過程,走過生死。能夠安全到港的,自然更加珍惜人生,希望來到香港這個福地,開拓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因如此,上一代人一般很有膽識或毅力,會將自己的想法化為行動,或努力工作,從而開拓自己的事業。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和身邊人同心合力,共同達致目標,這是我曾感受到過的「獅子山精神」。譬如說,上世紀60年代,香港紡織業興盛,在木屋區開設了很多家庭式經營的製衣廠,當某家的製衣廠發展迅速,越接越多訂單時,他們就會將訂單分給附近的鄰居協助製作。結果,一個木屋區中,往往會開設了多間不同的製衣廠,而家家戶戶就變成「外發加工」的小工場,我便是在這些小工場生活長大的。後來,製衣廠的規模發展得越來越大,使香港成為當時的國際紡織業市場的重要一員。

然而,當香港走過將近半個世紀,上述的輕工業沒有了,互助的人情味也隨著物換星移的環境而改變了。香港社會富裕了,但生活指數卻高得驚人,但是高昂的樓價已不是普通家庭甚至專業人士可以承擔,一般企業也敵不過年年加租的壓力,各行各業都被大集團所壟斷,種種現象都讓一眾新生代感到氣餒。

我在想,這一代人的拼搏精神去了哪裡呢?他們的「獅子山精神」又是甚麼?上一代人來到香港,可以說是身無分文,但他們卻有着最重要的武器——上進心!(正是古天樂所說的:不懦弱!)老實說,他們由零開始,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一定不比我們這一代少,但是我們很少看到上一輩的老人家會抱怨社會,自怨自艾,反而經常哼著羅文的《獅子山下》呢!

我的覌察是,現在年輕一代不是沒有拼勁,只是他們不一定放在舊經濟模式的職㘯化作上流力,因為那裡是一個落後於他們成長的數位化年代,例如一樣的工作可以在家或咖啡店、甚至沙灘完成的,卻硬要山長水遠走到冰冷的辦公室內完成;一個電話、視像甚或手機羣組會議便能解決的問題卻被迫坐在會議室花上兩小時聽老闆訓話,種種離地和過時的工作生態日復一日地蠶食了大部分年青人的鬥志。(事實上當下疫情趨生的工作、生活新常態,遠距工作(例如居家就業WFH)成為常態,為這一代工作者帶來不少新動力。)加上用儲蓄來實踐夢想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我看到不少有為的年輕人乾脆把工作當成只為糊口,盡快收工、善用週末和假期發展和享受各式各樣的興趣,諸如遠足、登山、馬拉松、扶貧、旅遊、環保義工、街舞、話劇、動漫、電遊....在那裏可以看到十足的拼勁。

近期居家自我隔離煲劇熱選的《IT狗》便在一眾年輕人中引起巨大共鳴,包括我正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小兒,他形容這劇很貼地,正是他心中響往的工作生態和前行動力。小兒很認真地復述主角阿信在大結局中的一翻話:「你所講嘅無知,其實係一種世故;你所講嘅短視,其實係一種無奈。 佢哋嘅問題唔係蠢呀,係佢哋太過聰明,聰明到,明白唯有眼前嘅利益先至值得信任,但就算係咁,我知道仍然有一班唔夠聰明嘅人,努力為咗夢想,努力為咗呢個城巿嘅未來艱苦咁樣前行,或者呢啲就係你所講嘅蠢人。 但係我同你講,佢哋,先至係一班真正有信念嘅人。」大概,在小兒心中,阿信這翻話,便是他們這一代的「獅子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