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心中藩籬

一位攝影師拍了一幅震撼世界的攝影作品,並因此獲得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但他卻在獲獎後的四個月不堪壓力而自殺身亡。究竟這幅照片有什麼特別呢?在1993年,蘇丹由於國內戰亂,導致大饑荒。攝影記者卡特和西爾瓦剛巧來到蘇丹進行攝影工作。有一天,卡特在一個小灌木林外聽到一絲微弱的哭泣聲,他循着聲音方向望過去,發現一位沒有穿着衣服的小女孩伏在地上,奄奄一息。小女孩後面不遠處有一隻專吃屍體的禿鷹,根據禿鷹習性,牠們會守候在快將去世的動物身後,待動物一死去,牠們就能夠上前享用新鮮美食。卡特在兩者不遠處提起相機,將這淒涼的畫面拍攝下來。

回到美國,卡特將這照片的版權賣給了紐約時報。由於這張照片十分震撼,當紐約時報公開照片後,馬上引起公眾的關注,卡特也因此獲得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不過,公眾在意的不是攝影師獲獎與否,他們關心的是那位伏在地上的小女孩。然而,攝影師和紐約時報都表示他們並沒有跟進小女孩最後情況,不知道女孩子是生是死,但根據常理分析,小女孩很可能已經去世並成為禿鷹的果腹物。輿論一面倒指向那位攝影師,指責他見死不救,認為他看到禿鷹站在女孩後面,應該將禿鷹趕走,並將小女孩送往安全地方,例如醫院或當地的人道救援組織,而非看着生命流逝而不理會,自己更因這張照片而獲得金錢和名譽。在一片聲討下,卡特不但沒有一刻享受獲獎的殊榮,反而承受巨大身心壓力,最後在獲獎四個月後自殺身亡。

在社會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指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出手幫助之機會會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構成負相關。換句話說,旁觀者人數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之機會越低。在這事件中,我們直覺認為卡特既然是唯一在現場的人(至少在照片中沒有其他人),拯救這垂死的小童應該是責無旁貸。現實的決定和結果的確差強人意,可能卡特在電光火石之間,思考方向入了某種假定的「責任分散」,而自己的優先責任則回歸到他的專業範圍,或由始至終都被「做好呢份工」佔據了自己恆常的思考和決定。

事件若發生在今天,面對社交媒體、網絡評論文化和「食花生」式的熱炒,事件的發酵可能會更厲害。卡特的事件從結果來看亦透視了另一值得留意的角度,就是「多米諾效應」(Domino Effect),即指一件事的發生會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 (按:因多米諾骨牌而得名),通常是指連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其中連續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相對較小。按卡特的遭遇,若他沒有因照片而得到舉世聞名的奬項,就不會引起更廣泛的熱議,卡特亦不會因承受巨大壓力而萌生輕生的念頭。

雖然卡特不能阻止這骨牌效應的發生,但他可以選擇用甚麼態度去面對既成的事實。經驗告訴我們,當自己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就好像進入了一片密林,看不到出口。加上面對四面八方的指控,內心的自責和愧疚會不斷地反芻。如果這時能幸運地及時調整心態和轉變念頭,那麼不久就會找到出口。相反,如果只是不斷自責,那就只能徘徊在心靈的同心圓中,永遠跳不出來。常言道:「物不可以終通,故泰極否來;但物亦不會終否,故否極泰來。」可是,身在「否極」的泥漿環境中,能生成和堅持這種泰然的態度一點也不容易。在一片指駡、鄙視和否定中,真的能當聽不到、看不到嗎?

在歐美經典的兒童繪本《你很特別》中,暢銷童書作家Max Lucado講述有一群叫做微美克人的小木頭人,每天做著同樣的事:為人貼上金星貼紙或是灰點貼紙。漂亮的、漆色好的木頭人會被貼星星;有才能的也會被貼星星。可是,那些什麼都不會做的或是褪了色的,就會被貼醜醜的灰點貼子。胖哥就是無論他如何努力做好,他身上依然滿是灰點點。在這個窩心的兒童故事中,木匠伊萊幫助胖哥瞭解他有多麼特別。伊萊說:「孩子,你不用在我面前為自己辯護,我不在乎其他人怎麼想。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金星或灰點的人是誰?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胖哥,重要的是我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

《你很特別》這個故事中,講述了在我們生活中兩種隨處可見的人:一種是自信滿滿、光彩照人、貼滿金星的人,這種人往往自視很高;而另一種,則是灰頭土臉、黯然無色、貼著灰點的,就像胖哥這樣的小木頭人,他們通常過於自卑自憐和脆弱敏感。雖然這兩種人有不同的標籤,但他們同樣迷失,迷失於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生活得很辛苦。這正是「外表風光,內裡滄桑!」既看不清真實的自己,也照顧不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如何能做到超越被人與事牽動的心中藩籬,可能木匠伊萊對小胖子的忠告才是真正出路:「只有當你在乎貼到你身上的貼紙時,貼紙才會貼得住,你越相信我的愛,就越不會在乎他們的貼紙了。現在開始,你每天來找我,讓我提醒你我有多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