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和基督教機構的接班危機

2017年全球最有價值品牌,首10位之中有9位都是美國公司,而中國的騰訊則首度打入十大,進佔第8位。若把這排名榜對比2000年時的十大品牌,龍頭的可口可樂在不到20年間已跌出這排名榜,而諾基亞(芬蘭)更「消失」得慘重。2000年時尚有一半品牌與起居(通用電器、福特)、飲食(可口可樂、麥當勞)、娛樂(迪士尼)等有關,到2017年就只剩下穩守末席的麥當勞是餐飲業,其餘九間都是與電子科技有關的新媒體公司。二十年間唯一相同的是美國仍穩守九成公司,而取代芬蘭的則首次由中國打進。

事實上,在商業世界中,可以說沒永遠的長勝企業,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只會更急速加劇;且殘酷的是因著「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的錯誤而被淘汰的卻是必然。

我敢肯定,上述這種商業世界的現象在信仰群體的組織發展中也不會例外。與其說傳承危機,不如乾脆地說「變革危機」,我的意思是組織的發展不應被一、兩代人的事業生命期所「決定」,因為組織的生命期可以遠遠比一個人的事業生命長得多。所以我們要傳承的除了核心信念,也是持續創新的「基因」,正如羅馬書12章2節所說:「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聖經新譯本),而「更新」和「改變」(無論是人或事),都不應被視為「危機」,而是「機會」,機會其實遠遠比困難多,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把我們的「心意更新」連上組織發展的步伐而看成常態,尤其願意向當下走動,然後把球交向合適的人腳下。若用一場球賽來比喻「接班危機」,則「獨食」和打「個人波」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