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由賣涼茶至挪威三文魚皮 鴻福堂「疫市」多元產品突圍

鴻福堂(1446)成立逾30年,早年以賣涼茶起家,其後在2005年推出「自家湯」系列。近年產品漸趨多元化,擴展至自家米水及補氣美肌飲、有機滴雞精、豬腳薑醋、雞煮酒等,又在超市及便利店推出急凍海鮮產品及小食, 包括深海鱈魚丸、深海鱈魚豆腐及挪威三文魚皮。

「顧客入黎,除咗買涼茶,仲可以買乜野呢?如果佢信賴我哋,可唔可以都有更多養生保健嘅類似產品供應?」基於此原因,鴻福堂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leverage」品牌力,由出售草本飲品,延伸至生活副食品及健康產品。 他解釋公司的定位是「自家」:圍繞家庭主題,出售客人能負擔得起的產品,讓他們與家人分享,故產品包裝較為便攜及user-friendly(方便使用),「客人只需用微波爐叮熱、用熱水加熱產品,便可食用。」

點擊下圖,一覽鴻福堂各款產品:

蘋果日報【BrandStory】翻生全靠一粒燒賣!鴻福堂:貴租逼出嚟

香港地做生意甚艱難,貴租連年蠶食利潤,堅持「香港製造」、紮根香港逾30年的鴻福堂(1446)經歷一波又一波加租潮,曾因租金問題陷入困境。公司由傳統涼茶龜苓膏,到突然兼賣燒賣茶葉蛋,「喺香港做零售,創意係迫出嚟」,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如是說。團隊過去不時「拋橋」推新品,但有橋,不代表條條行得通。

回帶到2003年,鴻福堂承受得起租金的店舖少於20%,即有逾八成店舖「做嚟唔夠交租」,管理層決定親身到前線救舖, 司徒永富是其中之一, 種種觀察啟發他開拓早市和下午茶時段生意。當年分店開早上10時,惜人流疏落「拍烏蠅」,「晨早擘大眼點會飲涼茶呀?」,他笑說,午飯後客人才進店買涼茶,店舖未有盡用營業時間,實在浪費租金。分店位處的商場,清早只有酒樓及一間「排長龍」的西餅店營業,「我當時只想龍尾嘅人嚟我嗰度」,分店遂改由7時開舖,兼賣叉燒包、牛肉球,「頂得下啦,坦白講生意唔算亮麗,但叫做有啲收入」。

香港電台訪問 : 一桶金

上市公司專訪
節目簡介: 全面分析上巿公司業績,與負責人透徹對話。

主持人: 勞家樂

鴻福堂 (1446)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 收聽facebook
上醫治未病 走智能銷售---

鴻福堂成立於1986年,首間分店位於葵涌,其後不斷發展。2000年推出膠樽裝涼茶,成功打入超市及便利店市場,同時在港鐵沿線開設分店。其後鴻福堂產品開始進軍內地,07年底於深圳開設首間自家店,十年後今天,鴻福堂早前公布,鑒於近年內地健康飲品市場零售環境迅速變化及若干零售店表現不理想,決定終止經營內地現有零售店,將於明年1月初或之前全部結束。

鴻福堂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接受本台專訪時指,今次只是撤離內地直營自家店,公司產品仍然繼續於內地便利店及大賣場發售。他分析,鴻福堂香港零售店做得不錯,但進入內地則是完全不同的經營環境,管理、品質監控等附加成本大,形成很大挑戰。內地幅員廣闊,版圖面積甚至較歐盟更大,且全國文化、飲食、民眾作息習慣不同,雖然內地亦崇尚健康飲食,但鴻福堂的廣東涼茶文化,仍較難全國化。公司產品於深圳、廣東一帶銷售不錯,但其他地域則仍要摸索,鴻福堂看重品牌建立,認為產品經便利店、超市等渠道銷售,效率會較自家店更有效。

香港零售批發業務並行

鴻福堂司徒永富 為涼茶注入愛 洗脫老套形象 打入年輕市場

一杯涼茶、一碗湯,代表甚麼?對從小與父母以外長輩生活的鴻福堂集團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而言,當中除了是中國珍貴的傳統文化,更象徵着家人的愛。金融業出身的司徒永富,多年來將自身背景融入產品營銷中,推出一款又一款的創新產品,一洗社會對自家涼茶、湯水的「老套」固有印象之餘,更為自己贏得賺錢以外的另類滿足感。

涼茶,可說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地位舉足輕重。但對司徒永富而言,更多了一份情懷牽絆。他從小母親離世、與父親分開超過10年,只能與家中長輩相伴長大,故對他來說,一杯涼茶、一碗湯給予他的第一感覺,絕非是當中對身體有多顯著的治療功效,而是自家製當中的「靈魂」,以及家人對其的愛。

與產品「談戀愛」

隨着香港經濟轉型,他由投資銀行走入涼茶及健康食品行業,發現在這「返工都唔知幾時收工」的風氣下,傳統家庭煲湯、煲涼茶的文化日漸遭遺忘,連當初「放學返到屋企,阿媽煲定湯」的卑微願望亦慢慢消失。他便想到將小時候這份情懷注入產品當中,並融合創新意念,多年來創造出一系列自家健康飲品及湯水,一洗這些舊有傳統文化以往的「老套」形象,至今成功打入年輕市場。「單純嘅交易早已過時,背後嘅故事、感受,先係大家最重要嘅嘢,作都作唔到出嚟。」

近半打工仔 討厭「Blue Monday 」 [Wen Wei Po] 2018-10-07 A12 香港新聞

近半打工仔 討厭「Blue Monday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每到周日假期完結時,社交網站最多的訴苦貼文是:「唉,又到星期一,又要返工啦!」有調查發現,45%打工仔認為,在一星期中,感到最不愉快的是星期一,其次是星期三及星期五。有公司董事認為,工作環境文化會提高員工對工作崗位滿意度,故會體恤員工「Blue Monday 」的心情,將公司大會會議由周一早上改至周二,以改善工作效率。

由HK.WeCARE主辦,和富社會企業及新生精神康復會等合辦的《港人最重視的工作文化及待遇》調查,在今年8月至9日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逾250位來自15間公司員工,職位由普通員工、管理層至行政總裁,年齡介乎26歲至55歲,每月薪金由1.2萬元至超過4.2萬元以上不等,了解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及影響僱員開心工作的因素。

逾六成員工須加班

調查發現,63.2%的受訪員工需超時加班,由少於兩小時至多於五小時不等。至於月入1.2萬元至2.2萬元打工仔的整體工作滿意程度,較月入過4.2萬元的人士為低。以5分為滿分,月入1.2萬元至2.2萬元的打工仔工作滿意度只有3.33分,較月入4.2萬元以上的3.96分為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