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

翻看過往幾次人口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發現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愈來愈嚴重。令人擔憂的是,香港看來已經踏入了由日本著名學者提出的M型社會。M型社會的意思是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由於社會走向了知識經濟,以致社會資源重新分配。

M型社會指出本來已經富有的人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優勢,利用全球的資源賺全世界的錢,讓其財富快速增加。另一邊廂,窮人面對著就業困難,生活更見艱苦。最重要的是,中產階級被夾在社會的中間,他們中等的收入引致他們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反而要納大筆的稅款,結果慢慢變成中下階層。如此下去,社會上的高、低收入群比重會急劇增加,而中產人士數目會大為減少,形成「兩頭大、中間小」的M型社會。中產人士亦可能是三高人士:年資高、學歷高及收入高,一旦面對經濟轉型或失業,不易從投職場或重拾往日收入,自然被迫往下游。

日前看到一篇報道,指出一向被譽為天之驕子的行業(如律師、醫生、政府工) ,現在已經失去了閃亮的光環。以律師為例,香港現在一年有600位律師系畢業生,而在律師行林立的香港,律師可說是供過於求。對於一些幸運的畢業生來說,他們還可以收取較低的工資加入律師行業。其餘的只能到企業充當法律咨詢,但收入卻並不一定可觀。

社會是環環相扣的,如果社會因為人材過剩以致較高學歷者需要充當較低技術要求的工作,試問低學歷人士又當找甚麼的工作呢?M型社會的問題必會更趨嚴重,造成社會分化。近來,特首選舉如箭在弦,似乎也應該多著墨提出解決M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