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投資」「投機」定分界?!

沉寂一時的股票市場,近日又再熾熱起來。去年年底,不少朋友炒股大豐收,有朋友索性辭職全情投入股海。令我不期然想起多年前的經歷,同樣以「投資」為名,進行「投機」買賣,最終財富煙滅,且影響了個人事業。

不妨從認知上說起。不少人的確分不清「投資」和「投機」的分別。認為買股票就是投資,買期指就是投機;有些人誤會買藍籌便是投資,買「仙股」則是投機;或者是購買物業才算得上是投資,買賣外匯就不是。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並對它們的定義產生誤解,甚至存在偏見。

由於現在的投資產品「五花八門」及複雜程度高,必須先了解該種投資的特性和條款,才可知道它是屬於那個類別。例如:供款期、每年回報率、風險和中止合約的情況等。不能只以有形或無形和產品的本質就一概而論。

簡單來說,「投資」的時間會較「長」,是為未來獲得較「持續穩定」的收益。 而「投機」則相反,時間會較「短」,主要期望獲得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額」。

以股票為例,購買一隻市值龐大、流通量大、盈利增長穩定、合理的派息比率及擁有穩健的管理層的股票,並預備作長線持有,這樣可算是「投資」。若買賣這隻股票的目的只是作短線炒賣,便算是「投機」了。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本來是清楚「投資」和「投機」的分別。最初可能也是以投資為主,可是每天在可以「搵快錢」的股市中浸淫,又有多少個「智者」真的可以做到「不惑」,不受短線利潤的引誘,能有耐性地堅持自己的信念直至最後一刻呢?

俗語說:「輸錢皆因贏錢起」。如果沒有嘗試或看見過別人贏錢,人的貪念是可以用理性去克制的。但一旦嘗試過贏錢的刺激後,理性就有機會被蠶食,變成「投機」的奴隸。換句話說,首次輸錢的經驗可能對人更有益,人可能會因此獲得教訓,對將來的投資更審慎。

其實不少人同樣以「投資」或「投機」的心態在編織個人的事業。懂「投資」的人,會在自己崗位上努力工作,累積知識及經驗,再加上課餘的進修,使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原理就好像我們將積蓄不斷投放在一隻有實力的股票上,為將來賺取更理想的回報。更可以說成是農夫付出汗水後得到的收成,不僅可以使自己溫飽,亦可以把餘下的留待將來有需要的時候使用。

如果是投機取考的人,可能就會整天想盡辦法去「走捷徑」,希望可以盡快升職加薪。這樣做不止會影響原來的工作,亦是非常危險和不踏實的,一個不小心,動輒便有「打回原型」或會比原來更差的風險。呂不韋就是一個好例子,孤注一擲地將所有財產都押在於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皇子贏異人身上。雖然歷史告訴我們,他是押對了,贏異人後來都當上了秦國的君主。但是由於他的不擇手段,最後還是死於贏異人兒子秦始皇之手。

由此可見,「投機」比「投資」所承受的風險就大得多。明智的朋友們,相信你們會為自己的路,作一個最好的選擇。

「但你們這些離棄耶和華忘記我的聖山,給時運擺筵席,給天命盛滿調和酒的,我要命定你們歸在刀下,都必屈身被殺。」(賽65:11-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