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個發明了返工(二)

工作,對不少人來說,感受是非常矛盾的,如果工作的意義等同糊口,最好就是「容易做、近屋企、高人工」,可是實在的感受卻是充滿然而,即使在困難中,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就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工作中找到價值和意義。就像創世記4章所描述的,亞當和夏娃的子孫(該隱的後裔)開始鑄造工具,學會畜牧和音樂,他們在工作中發現了創造性和生產性。(按:「亞大生雅八;雅八就是住帳棚、牧養牲畜之人的祖師。 雅八的兄弟名叫猶八;他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 洗拉又生了土八‧該隱;他是打造各樣銅鐵利器的。土八‧該隱的妹子是拿瑪。」(創4‬:‭20‬-‭22‬))換句話說,人類縱然被逐出了伊甸園,環境和大地被改變了,工作即使充滿苦澀,卻不等於不能在工作中找到價值和滿足感。

現代人看工作,多少是帶著過去幾百年的視覺和演變的經驗,例如進入中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和公會制度的出現,工作也變得更有組織性。然而,真正改變我們工作方式的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的英國,從那裡蔓延到全世界,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工作的方式。

首先,工業革命引入了機器生產,使生產變得自動化和規模化,而工人被要求在工廠裡操作機器,進行重複和專一的工作。工業革命也促成了現代勞動市場的形成。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尋找工廠工作,這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打工」。

與此同時,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革命,這個時代又稱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工廠的出現使得生產可以全天候進行,而工人們也被要求按照工廠的時間來工作。這最終導致了現代的八小時工作制和週休二日的形成。(按:八小時工作制度最早由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於1817年提出。其後由於歐美資本家對勞工的剝削不斷加劇,最終北美的工人率先實行並走上街頭抗議,倡導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然而機械化的生產模式挑戰了個人價值的本質,其中Frederick Taylor的科學管理理論可以說是支配著工作的生態,他認為優化和簡化工作會增加生產率,他的理論雖然提高了工業效率,但卻引起了對非人化勞動力的激烈反響。Elton Mayo在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研究(Hawthorne Experiment) 強調了社交和心理因素在生產率中的重要性,就是正面挑戰科學管理的非人化理論的表表者,他的研究發現表明,當工人認為自己受到觀察或關心時,他們的士氣和生產率都會飛速上升,強調了勞動環境中的人性元素。實驗的結果促使了人際關係學說的產生和行為科學的創建,亦正面確立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人作為真正的工作者,不是機器人,有其身、心、體、意、靈的多元訴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