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 : 如何成為感染力的父母?

兒時,常常看到爺爺把四層高的唐樓梯間清洗得一塵不沾,默默的幹,卻不求掌聲。由於生活逼人,爺爺想了個辦法,在天台蓋搭木屋租給理工的同學。木材是從街市檢回來的生果箱(其時稱「新奇士板」),把它拆成一塊塊小木板,砌成小木屋。遇上颱風,辛辛苦苦搭建好的木屋,一夜間就給吹塌了,他便厚著臉皮向同學說:「給我一個月,我重建木屋給你們。」
第二天,他便拿起鎚仔,逐釘逐釘的修建。諷刺的是,爸爸是木匠,但爺爺卻堅持貫徹不求人的性格,偏執地慢慢鎚下去。

爺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鬢白年老的巨人,他的信念是 ──只要有一個鎚仔在手,就可以鏨出自己的人生。然而,無論是蓋木屋或是清洗樓梯,他都不求人,默默地幹;成功與失敗,在他眼裡,只是站頭的景色,美麗與否,言人人殊;過程卻是最重要,他樂在其中。

我也偶爾很用力地想,很想回憶爺爺在我一生中,說過的隻言片語、有沒有一些擲地有聲的雋語、金句是牢牢記得的呢?答案是沒有。但我牢牢記得的卻是爺爺精神煥發的身影、他為家庭的付出、他每一件的好人好事,都歷歷在目,尤其是他握著鎚仔和拿著地拖的形象。

如今每遇挫折,爺爺的鎚仔與地拖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會想,若這件事是爺爺做的,他會怎樣做,最後,我便會低下頭,繼續努力克服困難。回望走過的人生路,有起有跌,我都沒有輕言放棄,用龜兔賽跑的精神,慢慢地前行,克服一個個的難關,相信龜是會贏的。這份信念也是從爺爺的信念延伸出來的。

最近閱報看到標題:76%家長:孩子不懂換衫,副題是:專家提倡5歲起做家務學自理。細看內文更提及另有逾六成表示子女不懂自行洗澡、不會幫忙做家務。於是有專家稱,「港孩」問題源於家長過於保護,要求子女以學業為先而無須做家務,導致他們自理能力有問題,建議家長可由5至6歲起,培養子女做家務的習慣和責任感。看了這則報導,我第一個反應是不做家務的何嘗是小朋友,其實不少家長自己也不做家務,例如有傭工的,便乾脆地煮餸、燒飯、抹枱、拖地、洗衫、摺被…… 都給傭工做,甚至在子女面前對傭工活像皇帝般呼呼喚喚,這一切子女都看在眼裡,又怎會不變成傭工面前的公主、王子呢?若沒有傭工的,也不見得一定「躬自入局」作家務,很可能一家人乾脆享受「凌亂美」或「亂中有序」的環境藝術;又或者根本子女是在日忙夜忙的雙職父母中成長,過的是父母親不在場的生活(Absent Father / Mother)。正是身教重於言教,子女看的是我們為父母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做了甚麼?而不是說了甚麼?怎樣才是一個有感染力、影響孩子一生成長的父母?在我眼裡,我的爺爺 ──一個鬢白年老的巨人,絕對是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