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態(一):合理工資?

經營企業的朋友相聚,都慨嘆營商環境越來越艱難,面對前所未有的「三高」壓力,即是人工高、原材料高和租金高,其中尤以租金的加幅已達「瘋狂」程度。而一眾打工仔辛勞了一整年,面對食、住、行都貴了不少的當下,自然對僱主一年一度的薪酬調整頗有期望。近日國泰航空宣佈加薪幅度為2%,頓時引起工會極度不滿,蘊釀工潮;而僱主一方以經營環境欠佳及原油價格上升而擺出一副強硬的態度,雙方只有彊持不下。

究竟薪酬在工作激勵因素中扮演甚麼角色呢?現代管理學者普遍認為薪酬最基本要達到「維生素」(Hygiene Factor)的要求,倘若金錢報酬不合理,其他因素例如有意義的工作、良好的發展機會、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善良上司,這一切都變成不足以讓員工「留低」的足夠因素。因此老闆應該視合理及具尊嚴的薪資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以國泰事件為例,不少員工認為公司在處理原油價格上升的政策失誤,不應由一眾前線員工來承擔,特別當他們目睹高層享受極高人工及福利時,內心便會「心理不平衡」。

那怎樣的工資才算是合理?過小和過多又如何影響員工心態呢?英國牧師Charles C. Colton形容:「所得如同鞋子,太小則弄痛我們,太大則會絆倒我們。」

先說太大的鞋子怎樣絆倒我們。社會上的確有一小部份身居要職的打工皇帝,年薪以千萬計,但與此同時,在同一企業,一位「小薯」,其薪資可以是他們的百份之一,還需要兼職才能餬口。用Charles Colton 的術語,鞋子並不合腳。Colton 的鞋子比喻提供關於薪酬的基本洞見:「和人性尊嚴相稱的員工薪酬,是人性發展和社群的一個很重要的組織條件。」

正如一些行業,在過去十年,人工沒有隨經濟發展而合比例地增加,便出現工人們集體「夾腳」的現象;加上眼見憑著金融炒賣和地產而暴富的權貴,賺得超高的薪水和紅利,草根工人便感受到個人的「絆倒」,則怨懟、譏諷、憎恨油然而生。

理論上,任何補償條件,不應脫離群體公義及合理性的考慮。《聖經.新約》中,雅各譴責那些尅扣薪水的僱主:「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各書⟩5章4節)。虧欠工錢的理解可以是動態的,即低於經濟成果的預期,或少於行業性類同工種的待遇。

若從社群的角度看薪酬,我們便不難發現個人的報酬不能避免涉及家庭因素,例如所得能否足以「養妻活兒」,這便引伸「整個社經體系的公義」。從人性公義及「良心僱主」的角度,我們會問:「員工是否得到他們所需要?」、「他們是否獲得與其貢獻相當的薪酬?」、「他們能否有尊嚴地生活?」但與此同時也要回答「當僱主付出員工應得的工資後,企業是否仍有競爭力、能生存下去?」(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