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價值沒有想像中重要

近期香港股市漂遙,國際投資市場更隨著俄烏戰事而動盪不安,整個經營環境隨著疫情失控而急劇惡,不少身邊有投資習慣的朋友都臉上蒙灰,而做生意的更是心情沈重。但相比疫情下不少人受盡病毒煎熬而徘迥在生死邊緣,每天觸碰的話題和畫面都是生與死,相對失去財富,生命和健康,甚至親情便變得更重要。

疫情也的確讓許多人更認真地思考究竟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甚麼?甚麼才是最重要?甚至活著的真正意義是甚麼?身邊不少人縱然對這些問題沒有確切答案,但已選擇行動起來,有的放下這裡的一切,毅然移民他去;有的乾脆離開多年的工作崗位,變身成斜槓一族;最近亦有一朋友的女兒,工作了幾年,決定辭職,和男友一起到加拿大進行工作假期。總的來說,是要做回自己的主人,由自己話事,正是人生無常,今日不知明天事,不如活在當下,轉而從事更能自主、更充實、更彈性的工作。

是的,疫情催生了一股大辭職潮的正在蔓延到全球。我身邊便有一位朋友年過30歲的母親,原本在一公司做公關,疫情期間在家工作與停課,使她不得不邊工作邊在家照護 3歲幼兒,蠟燭兩頭燒,一波又一波疫情下,為了努力平衡育兒和工作,導致身心驅疲,甚至有了輕度抑鬱,後來朋友為了孩子離職,讓她第一次意識到離開職場的可能性,最後決定進身成為「自由工作者」(俗稱「炒散」)收入和之前打工相若,但自由和滿足感卻大不同,朋友說:「原來身體與靈魂是屬於自己的,是那麼重要!」現在她很享受家庭、育兒、彈性工作、遠距開會的生活,看似碎片,卻很充實。

已故財經界名人曹仁超,正是有感於當年香港政經不振,他曾呼籲年青人莫只著眼於五百方呎住屋,目光要遠大,甚至要抱有「掃走一條街」的想法。他說:「青年應舉起拳頭仔,自己闖天下,我也是這樣,住木板隔間房的過來人。」

說起曹仁超,也想起他一次公開的分享,我正偶然出席。他表示自己在拍拖時曾經和太太許下一個承諾,就是給她一個舒適的生活。隨着他在股壇上獲得了豐厚成績,他早已完成了這個承諾,他現在能夠為太太買上奢華的禮物,但他卻說太太認為最珍貴的禮物,還是在他們拍拖的時候,自己以$80購買的一串台灣珍珠飾物。曹仁超解釋說,雖然他生活已變得富裕,能夠買更貴重的禮物給太太,過程只需在信用卡賬單上簽個名,意義不大。相反,當年他生活不富足,他需要省下了數十天早餐錢,才能夠購買這條首飾,當中心意才是最難得的。

事實上,由物慾的追求,到反樸歸真,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甚麼,然後笑對當下,感恩所有,當中需要的是一份覺醒。其實不少具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能夠輕易得到的,例如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氧氣和水,我們幾乎不用花錢就能夠得到,亦因為如此,我們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相反,一些自身可以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例如鑽石和珍珠等卻因為稀缺而變得價值連城,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原來真正的幸福不是建基於擁有甚麼,因為所有擁有的最終都會過去,真正的幸福,對我耒説:是用覺知的態度,活好現在,欣賞現在;用感恩的態度,活好當下。

「我並不是因缺乏而說這話,因為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祕訣。」
‭‭腓立比書‬ ‭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