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出征 (四)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 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述。當他十三歲時,有一位激勵人心的宗教老師問同學:「你想你如何被人銘記?」(What do you want to be remembered for?)當然沒有一個學生能夠給出答案。這位老師笑了笑,說:「我並不期望你們馬上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如果到了你們五十歲還不能回答,那你們將浪費一生。」德魯克說:「我們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而且這個答案應該隨著我們的成長和世界的變化而改變。」然後他提到另一經濟學家大師約瑟夫·A·熊彼得的故事。熊彼得因「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而贏得廣泛讚譽,他曾坦承地說,早年的他豪言壯語,說他會以「歐洲最偉大的美女愛好者和騎手,也許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而被人銘記。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的回答改變了。他希望被人銘記的是:「培養幾個傑出學生成為一流的經濟學家」,這種轉變突顯了他從年少輕狂轉變為追求深遠影響的成熟學者。

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受人銘記,就如同德魯克和熊彼得那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啟示了我們,我們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物質的收穫,更在於我們如何影響他人,如何讓我們的存在對他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想,作為神的兒女,對我們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想別人記得我們的不是我們做了甚麼(所做),而是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所是)!正如楊錫鏘牧師在其《召命》一書說:「你是誰,比你能為主做些甚麼更重要。」、「門徒的召命,不在於「行為」(doing),而在於「成為」(being)。就是因為我們是神按照祂形象所造的生命(Being 是誰),從而展現一切從神而來的美善,因著我們的善行(Doing)而對世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力。(彌6:8)

舊約先知以利亞的一生是一個很真實的寫照,他「出征」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上帝和祂的子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拜偶像成為了主流,尤其是在以色列王國的女王耶洗別推廣下。以利亞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決站出來反對偶像崇拜,維護上帝的尊嚴。

「為自己出征」不僅僅是指以利亞對抗外界的敵人,更多的是指他與內心的掙扎。當他在迦密山上大顯神跡,打敗巴力的先知後,他卻因為害怕耶洗別的報復而逃到曠野,甚至懇求上帝帶走他的生命。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以利亞也有恐懼和軟弱的時候,因為他的著眼點在於他為上帝做了甚麼(Doing)。但上帝沒有放棄他,甚至沒有教訓責罰他,在曠野中,以利亞體驗到上帝的慈愛和關懷,並得到了重新出征的力量,因為上帝重視的是以利亞的生命,一個完全翻轉、擁有全新視覺、明辯被召的生命(Being)。

在新約中,保羅是一個典型為自己信仰出征的人物,由本來逼迫基督徒到「成為」使徒,經歷翻轉了的生命,立志向外邦人傳講福音,曾經面對過許多的逆境,包括監禁、鞭打、石擊、船難等等,但是他從未退縮,總是靠著神的力量堅持到底。保羅的信仰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行動」,他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宣告,更是實際地行動起來。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4章7-8節總結了他整個人生的征途:「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該跑的路程,我已經跑盡了;當守的信仰,我已經持守了。 此後,有那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主——公義的審判者要在那一天回報給我的;不僅給我,也要給所有愛慕他顯現的人。」保羅的一生,的確是「贏在終點」,跑完賽程,守道不離,最終得到神的稱讚和冠冕,豈不也是我們走在人生征途上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