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的也是最強的

在以前,人們利用木條制作水桶,用作打水之用。那究竟一個木製水桶能盛載多少水?取決於最長的木條,還是最短的木條呢?答案是最短的木條,因為儘管最長的木條有正常木桶2倍的高度,但是水依然會從其他木條之間的空隙流走。而最後木桶的水位只會達到最短木桶的位置,這是管理學中著名的「木桶定理」。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木桶效應時,有兩點推論,一是只有木桶壁上所有的木板都是齊的,才能裝滿水,二是木桶只要有一塊桶壁不夠高,木桶里的水就是不可能滿的。第一點的要義便是理想的推進必須是均衡發展,而第二點則是著重取長補短。兩者都可應用在個人或團隊建立上。

在均衡發展方面,例如一個孩子在某一學科領域上成績非常出色,但其他學科卻完全不合格,結果是年年留班。又例如一個學習成績再怎麼優秀的孩子,沒有良好的品格和心理質素,沒有解難和社交能力,在複雜的職場生態中是無法立足的。

成功的企業能夠在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且跨越世紀地不斷自我突破,開拓創新,必定是能夠把自身的每一桶壁均衡發展,至使無論是在企業文化還是業務拓展等方面都處於領先的地位。

然而「木桶定理」最切合人性化的體現,就是肯定人人都有強、弱的一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是互相尊重、以德服人、彼此配搭。例如在團隊中,成員有著不同的資質,包括強項和弱項,但是一個團隊能夠達到多大的成就,並不是取決於最強成員的能力,而是取決於能力平凡的成員,因為最強的領導也需要團隊內所有成員的支持,否則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無可能達成甚麼重要任務。有人可能會問:「根據木桶定理,團隊有多厲害,取決於能力最差的同事,那為了提高團隊的競爭力,是否應該將能力最差的同事都辭退呢?」

的確有些企業會採用這方法,例如每年會淘汰能力最差的5%員工,以維持員工不斷向上的鬥心,避免自己成為被辭退的。這種做法當然有其合理性,但缺點是這方法會讓同事感到無比的壓力,同事間的關係可能多了一種互相猜疑、排斥的心態,工作時遇有磨擦,總會想著:「我死不如你死!」莫論營造出真正和諧、高效能的團隊精神。

其實一個團隊內不同成員有著不同的能力,就像一個立體的模型砌圖,只有互相補足才能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團隊。就如剛才提到的木桶例子,只要大家能夠在最短的木條上放置另一木條,以作加長,整個木桶的承水能力會得以增加和更堅實。

進一步來說,每個人有不同的強項,每個成員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有權有勢的領袖,沒有可能要求每位同事各方面都是一樣的。事實上,領導者就算成功塑造到整個團隊的成員都像機械人般一模一樣,這絕對不是甚麼好消息,因為團隊失去了多樣化特性。在生物學的角度,世界上任何物種都有著其價值,如果某物種因為一些原因而絕種,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其他物種都會受到影響,甚至被消滅。

要真正善用木桶定理於工作間,我認為應該多一些關心工作能力看似較差的同事,先了解一下他們是否有甚麼困難,並盡量加以協助。更重要的是,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要在過程中找到他們的優點,並致力將他們的優點表現出來。比方說某同事在文書工作的表現較差,但是其正能量卻十分強(例如積極正面的人際關係),管理人不妨考慮將其調職至培訓、公關、客服等的工作。一位出色的領導者深明每一個同事絕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表現出色,所以要充分發揮各自成員的「八二理論」,即每一成員的八成努力(強項),補足其他成員的二成貢獻(弱項),最終讓團隊裡面每個人都能夠發揮所長,進而整體地提升團隊的能力。

在《三國演義》中,有著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劉備本身就不是出身特別出色的人,自少跟隨媽媽賣草鞋為生,他又不懂功夫,看起來沒有甚麼出頭的機會。但是他卻有能力鼓動有才能的人圍繞著自己,並一起向著目標進發。和武功高強的關羽和張飛結為兄弟後,劉備能力大增,最後創立的蜀國能夠和魏國及吳國分庭抗禮,實在不簡單,而這正是因為劉備用人為材,以及知道不同人的強項而知人善任的成果。

在《西遊記》中,唐三藏一樣沒有甚麼特別的技能,但他能讓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為自己效力,這三名弟子的所長和法力,同時有著不同的缺點,例如孫悟空頑皮好事、豬八戒好酒和女色、沙僧則相對較蠢。但眾人合力之下,成為一個強勁的取西經隊伍。再看《水滸傳》,在書中英雄俯拾皆是,但可惜北宋朝廷不懂用人,將忠良殘害,結果國事弄得一敗塗地。

總而言之,團隊中成員每人皆有不同能力,作為團隊一員,應該多互相欣賞、互相補足,各人的優點包容著各人的缺點,反之亦然,群體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