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地發現失敗的方法

在疫情之下,大家都留港過節,今年各個節日的氣氛都特別濃厚,剛過去了中秋節,又迎來了萬聖節,轉眼間聖誕鐘聲和音樂已在大小商場悄然響起,再過不久,就迎向新的一年,接著就是農曆新年和情人節。時值一年之末,朋友碰面總是寒暄著送舊迎新的情懷,可我的内心卻常常想著甚麼是「新」?甚麼是「舊」?新與舊的感覺隨著歲月的演進變得模糊,其實所謂的「新」,大多是從「舊的、已有的」延展、破壞、突破、擴大、縮小而來,不過不同年代的人會用心地細味和注入一些新玩意、點子、包裝或應用,從而製造出新的商業元素,帶來全新的感覺甚至創造出新的習慣。

我小時候很期待聖誕節的來臨,因為會滿心興奮地預備寄和收聖誕卡,當然還有美輪美奐的小禮物。雖然送聖誕卡這傳統隨著數碼化年代的出現而慢慢隕落了,然而歡度聖誕的氣氛卻沒有因此而減少。

原來聖誕卡的出現要追溯到17世紀的英國,當時聖誕卡只是屬於貴族們的玩意。世界上第一張以商業方式發行的聖誕卡誕生於1843年,當時於英國政府部門Public Record Office ( 也就是後來的郵政部 ) 工作的亨利.高爾 ( Sir Henry Cole ) 正思考著如何將郵政服務普及至基層市民。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郵政是昂貴的東西,亨利知道要讓郵政普及化,除了價格要親民外,還要讓普羅大眾知道郵政可以帶來很多溫馨的好處,而他製作的聖誕卡正好成為了催化劑。人們只需要用低廉的價錢就能買到一張聖誕卡,寫上祝福語便可寄給任何地方的朋友,同時也會期待收到同樣的祝福,英國的郵政服務也就是這樣慢慢普及起來。

這說明了要把創意變成生意,不一定需要找到「驚天動地」的「發現」,也不是極端聰明人的專利。我認為,創意並不代表要由零開始,只要敏銳地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加上多一點「Why not?」 的精神,最重要是找到「創作」的溫度,然後逐步修正,付諸實行,要將創意變成生意其實不難。如上文提及亨利的點子,他的成功在於聰明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做到一件前人未曾想過的「新」事情。這樣不但可以省功夫,更重要的是,因為已有前人的基礎,所以能夠行得更遠。

既然創意好像並不是想像的那麼艱難和稀缺,何以在現實生活中,尤其職場上,似乎不是俯拾即是,甚至不少人會刻意拒絕製造創意的土壤。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大多數父母、老師、老闆都怕自己的子女、學生、員工太有「點子」,從而「搞亂檔」、不守規矩,很難管,所以「創意這回事....」還是心照而不能言表。第二,也有不少人認為「創意這回事」成本很高,嘗試新的點子不一定成功,又不知需要試到何時。萬一泥足深陷,只會費時失事,還是一動不如一靜。第三,也是最實際的,由創意變成生意,過程可以是非常漫長和峰迴路轉,要結合不少因素之餘,也相當考驗前行者的恒心及毅力。

其實創意的點子從來不缺,缺的是驚人的毅力及執行力,用以駕馭接踵而來的困難和挑戰。而這個過程背後可能經歷了千次的失敗,才能達成一次的成功。

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有人說他共歷經一千九百九十九次失敗,有人問他:「你是否還打算經歷第二千次失敗?」愛迪生答道:「那不叫做失敗,我只是在發現究竟什麼方法行不通,而做不出電燈來。」是的,愛迪生根本沒有認為自己失敗,他是在「成功」地發現「不能做燈泡的方法」。對他而言,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向成功的必然。

美國歷史上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真正令人尊敬的人,既不是那些將人批評得頭頭是道的人,也不是那些給強人指正錯誤、指點別人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的人;榮耀是屬於那些真正置身於競技場的人;那些臉上沾滿灰塵、汗水和鮮血的人;那些勇於拼搏的人、那些曾經犯下錯誤,並一再失敗的人;那些滿懷激情,埋頭付出、將生命奉獻給崇高事業的人……那些既沒有贏得過勝利,也不懂得甚麼叫做失敗的人,那些冷漠、膽怯的靈魂,是永遠沒法和真正值得尊重的人相提並論。」這段說話擲地有聲地道出一個真正的強者並不是用成功或是失敗的結果來論斷,一個受人敬重和欣賞的勇者,在不同處境中仍能努力地勇往直前,他們不單是行者,也是先行者。

在瑞典就有一個「失敗博物館」,裡面放著不少知名公司曾經推出過的失敗產品,例如牙膏製造商高露潔推出的牛肉千層麵、只能發放Twitter訊息的電子手機TwitterPeek等。為什麼要展出失敗的作品? 因為每個失敗產品都代表著一個故事,能夠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發。正如失敗博物館館長韋斯特所說:「每一次失敗也是獨一無二的,創新一定會面臨失敗,而學習失敗正是我們邁向成功的唯一道路。」這句說話正正和應著前述羅斯褔的金句。

說到底,創意是人人皆有的,因為大家都擁有一個上天賜給我們的腦袋,分別在於,一個成功的人更有「Why Not! 」精神,才有機會突圍而出,當中自然會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重點是應對的態度和不怕失敗的精神,正是「態度決定高度、心態決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