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孔明.敗也孔明?

剛看畢電影《赤壁》下集,戲中的諸葛亮(孔明)與周瑜的鬥智鬥力充分展現出二人的軍事智慧。在前幾期,既己談了「瑜」,又豈能不談「亮」呢?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及發明家,也是傳統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志》作者陳壽曾評論諸葛亮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也」。有他,劉備才得以由州牧搖身一變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但亦因為他的「家長式」管治,使蜀國難以培養或吸納優秀的人才。身為三國迷的我:究竟蜀國是如何「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以下是我的一點體會。

在三分天下之前,諸葛亮的成就是卓越的。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向他提出「隆中對」,指出劉備應聯吳抗曹,並且取荊、益二州,三分天下才有爭勝機會。劉備就是依循「隆中對」作為基本國策,再加上諸葛亮的輔助,慢慢組織起勢力。後來諸葛亮更出使東吳作說客,成功促進孫劉結盟抗曹,最後於赤壁大敗曹軍,成功令曹軍元氣大傷,而蜀得以乘勢崛起。可以說,劉備能成為一方霸主,很大功勞是歸於諸葛亮的。

但諸葛亮只是一個優秀的軍師,而並不是優秀的領導,特別在用人方面。事實上,後世學者都提出諸葛亮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缺失,致使蜀國步向衰敗。

在蜀國初期,諸葛亮領導的團隊還算是人才濟濟的,有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等,在調兵遣將方面都沒有太大問題。但到了蜀國後期,特別當關羽、張飛去世以後,蜀國可用的人才就捉襟見肘,以至於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

為何會這樣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忽視了培養人才。馬謖就是一個好例子。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飽讀兵法,屢出奇謀,克敵制勝,為蜀軍立下過大功。然而,馬謖雖然受諸葛亮賞識,亦屢立大功,卻一直僅是參謀,從未擔任過主將,他精於戰略,卻沒有實戰機會。諸葛亮一直只讓下屬處於輔助位置,而不讓他們獨當一面,以致人才只能流於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就是其不善授權。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每件事大多親力親為,很少讓下屬自行決定。然而,一個國家瑣事何其繁雜,如果領導者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即使有三頭六臂,也會應接不暇,難免決策有所缺失,所以領導必須學會正確授權。然而諸葛亮一直秉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不肯授權,以至積勞成疾,過早辭世。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一定要在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而是在於有效管理人才,使之發揮最高效益。不授權的領導不僅對領導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屬還會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獨立創造力不能得到發揮,因而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還會失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會。

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諸葛亮作為學習領導對象,可以學到其勤懇、博學、創意、風度;亦可以其用人之缺失儆醒自己,要知人善任才是一個好領導。

論到領導及用人之道,摩西的岳父的確另有一手,他為摩西獻策,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出埃及記 18 章 21 節)這算是《聖經》記載人類史最早的授權而治及選賢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