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虧損vs錯失恐懼

麥肯錫曾經在2012年進行了一個調查,他們向1500名管理人員詢問了一個問題:「假設你正考慮一筆1億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有可能在三年內升值至四億美元。但也有可能在一年內全部虧損,你願意承受進行這投資的最大損失率是多少呢?簡單來說,當一年內虧損全部投資的機率多於多少百分比,你就會不選擇這項投資。」

如果以正常數學邏輯計算,這筆投資有機會在三年升值四倍 ,當虧損的時候,則有可能會虧損至一無所有。所以對於一些風險中性投資者來說,他們願意接受75%的虧損概率和25%的獲利概率。十分有趣,受訪的1500名管理者,他們聲稱自己只願意接受18%的虧損概率,而只有9%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接受40%或以上的虧損概率。這結果和上面以數學計算的值搏率明顯有很大的不同,參加者都顯示出厭惡虧損的心態。

大家可能會想,也許題目中的數值太大,對於普通管理者來說, 1億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決定中產生壓力。於是研究人員重新做了一個實驗,他將投資的金額改為1000萬 ,他們在投資中可能獲得的回報也因此調整至4000萬 。對於大型企業管理者來說, 1000萬這個銀碼看起來比較容易接受,就算損失了對於業務也不會有太大影響,結果發現,大部份參加者認為如果虧損高過19%,他們就不會再進行投資。同樣只有9%的參加者表示自己願意進行虧損概率大過40%的投資。這個涉及1000萬的投資實驗結果和涉及1億的投資結果相若,這說明人們對於厭惡虧損的心態是永遠存在的,無論虧損的金額是否在人們能夠承受範圍之內。

然而,厭惡虧損心理會讓我們失去不少寶貴的投資機會,正如上面提到,以上面的概率計算,投資者在數學上應該接受75%的虧損概率,這遠比研究中參加者表示接受的虧損概率高得多,這反映出參加者「寧願不賺,也不要虧損」的心態。要克服這心態,我們需要讓自己心態上作出調整,將失敗思維和挑戰視為業務發展必經階段,提早為失敗作出準備時(例如風險計算、損失撥備),我們就不會那麼懼怕失敗,只要我們有失敗後的逃生方案,我們便能夠按着事態發展的不同結果採取隨機應變的方案,我們願意接受的投資風險也是會較高的。

另外一種有趣的投資心理現象是「錯失恐懼症」(FOMO,全名則是Fear Of Missing Out),以股票市場為例,每當市場出現「爆升股」、熱炒的股票時,FOMO便會在市場擴散。當一隻股票升5%時,大家都不會太在意;但當升幅由5%變成50%,部分人就會後悔沒有及早進場,然後擔心再次錯過發達機會,甚至會跟住入市。早前的例子有Tesla(美:TSLA),在今年2月初,Tesla在短短兩日內,便曾一度爆升近44%,當時,有不少基金經理抱着「FOMO」的心態入市,跟風買入股份。但當這樣做時,也須面對泡沫有可能爆破的情況。

用「厭惡虧損」的角度去理解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5章25-26節中被稱為「又惡又懶」的管理一千的「基金經理」,我們致少多了一份理解之情;而又假若主人二次出國,再次把同樣差事交給三人(按:五千、二千、一千),相信可能那一千有了前科的經驗,可能會掉進「錯失恐懼症」中,結果也來可料,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主人大概不會再稱他「又惡又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