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內化

作為管理者,想改變企業內某種壞習慣,起初,管理人可能會循循善誘地建議員工作出改善,下屬對這些勸告也一口答應,但數天後卻故態復萌,管理人自然會感到非常無奈。舉個例子,為提倡環保,我總是鼓勵員工多使用雙面印刷和環保紙。對員工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但習慣還是不容易一下子改過來。接著,有一些管理者便會用行政指令,以高壓的方式逼使員工遵從政策,結果由「茶杯裡的風波」變成民怨沸騰。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行為總是有動機的,而這些動機可以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打個比方,我們每天準時上班的目的是在上司面前留下好印象,以便為日後升職加薪鋪路,這就是「外部動機」。「外部動機」的行為往往不是發自內心想「做」的,而是因為希望達到某種目的而「做」。例如當上司告訴你,準時上班並不是升職的考慮條件,你很有可能就不會堅持準時上班的習慣。至於「內部動機」,就是指你堅持做某事是源於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例如你每天準時上班是因為心裡有守時的觀念,如果一天不守時,就會飽受良心的責駡,這便是「內部動機」。當我們想改變員工某種工作習慣時,我們不妨將員工遵從政策的心態由「外部」循序漸進地轉化成「內部」,令員工由心地服從公司的政策,這便是「內部」的過程。

美國學者帕拉克及其研究小組就曾經在艾奧瓦州進行了一項研究。每年冬天,艾奧瓦州居民為了取暖都會消耗了大量的天然氣。為了鼓勵人們節省和善用天然氣,帕拉克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法。在實驗一個月後,帕拉克發現人們並沒有真的減少了使用天然氣。看來,單單「勸告」並未能對人們長久的習慣引起任何作用,看來帕拉克要多下一重功夫了。接著,帕拉克告訴居民,為了表揚居民節省能源,他將會把一些能夠節省天然氣的居民名字刊到報紙上。在一個月後,帕拉克發覺居民平均節省了12﹒2%天然氣。

然而,為了觀察「報紙表揚」對人們的節省行為的影響,研究小組在一個月後用書信的方式通知居民,基於某種原因不能將人們的姓名登在報紙上了。接下來,研究小組再觀察人們是否能維持節約天然氣的習慣。結果發現,當人們知道自己的姓名不會刊登在報紙上時,他們反而節省了更多天然氣,平均節省了15﹒5%。

原來,當人們知道自己姓名有機會登上報紙時,他們是為了虛榮感而節約能源的,而不是真心為了環保,這也是我們上文提及的「外部動機」。當他們發覺自己的名字不會再刊登於報紙上時,他們就會找另一個理由支持自己的節約行為,他們慢慢就會覺得自己的節約行為變成為追求環保的價值觀,這樣他們反而節省了更多的天然氣,原來他們把為善的動機 「內化」了。

有些教會習慣把會友奉獻的名字及數額巨細無遺的登出來,不妨也想想倒過來不刊登名字,多加教導和感動會眾以奉獻來事奉上帝服侍人,信仰群體在金錢奉獻方面的事奉學習的成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