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故事開始(四) Puma的騰躍

在運動服裝的品牌中,阿道夫‧達斯勒(Adolf Dassler)所創立的Adidas是首屈一指的品牌。然而,其兄長魯道夫 (Rudolf Dassler)所創立的Puma,卻遠沒有那麼的成功。Puma出品的運動鞋,被視作是次等、二流的的鞋子,只能在百貨公司的廉價貨品櫃上陳列。在1993年,Puma已連續8年錄得虧損,到了破產的邊緣。就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候,尤亨‧塞茲(Jochen Zeitz)說服了董事局,擔任了 Puma總裁一職。

眼見Puma的運動鞋已與次等貨畫上了等號,尤亨‧塞茲決心要為Puma重新賦予品牌的價值。首先,他把 Puma的研發經費由2% 增加至4%,並堅持在日本、美國、歐洲等不同地區設立研究中心,研究產品的物料、剪裁、線條等細節。而Puma的行銷費用亦由10%增加至16%,並簽下許多運動員以提高企業的曝光率。這些措施均降低了企業的利潤,但尤亨‧塞茲在一九九八年的財報上表示「為了長期的品牌發展,短期犧牲利益是值得的。」

在重塑品牌的形像以擺脫次等貨的標纖時,尤亨‧塞茲也開始思考Puma的市場定位。尤亨‧塞茲正在思考︰「Nike 及Adidas就是世界上最專業、最知名的運動品牌。如果Puma也以此為訴求,也就只能成為它們的『追隨者』。」

為此,尤亨‧塞茲決定要與其他的運動品牌作區別。首先,他把目光注視在運動場之外。當時,Nike、Adidas等運動鞋無一不在強調它們的功能性、專業性上,然而尤亨‧塞茲卻認為街頭上的青少年,需要的並不是大大的運動鞋,而是設計優雅、美觀的「休閒運動鞋」。這時,Puma已尋得自己的市場定位 - 主打「流行」的旗號。為了讓「休閒運動鞋」真的能跟得上潮流,尤亨‧塞茲在全球網羅著名的設計師,為休閒運動鞋進行設計。Puma的策略非常成功,其市場佔有率在歐美市場呈幾何級數的上升,令Nike、Adidas等不得不做一次的『追隨者』。

  隨了在市場定位外,Puma在宣傳策略也勇於創新。在2002年的日韓世界盃期間,Nike、Adidas也以天價爭奪歐洲列強的球衣贊助。Puma避開了這種一窩蜂、缺乏特色的做法,而是與牙買加、突尼斯、喀麥隆等非洲球隊簽訂了贊助合同。對此,尤亨‧塞茲表示︰「牙買加和突尼斯運動員的性格很適合彪馬品牌的路線,因為體育運動不只是血、汗和淚,更是無窮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這些非洲球隊表現出色,也有不少機會晉身八強以至四強,但贊助費用比大牌球隊低得多。

尤亨‧塞茲就像魔術師一般,將Puma的品牌形像翻新。Puma重新站上世界運動舞台,成為與 Nike、Adidas齊名的運動品牌製造商。而Puma的市值則更翻了四十倍。全憑對品牌形像、市場定位及宣傳策略的創新,尤亨‧塞茲令這隻美洲豹能再一次的騰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