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故事開始(五) 寒冬的啟示

每年夏天的時候,雪糕店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到了冬天時時候,又旋即消失於街角。雪糕店就彷如花兒一般,夏天綻放,冬天枯萎。然而,台塑集團的董事長王永慶曾說過,賣雪糕必需要從「冬天」開始。

王永慶的這一番說話,實際是其台塑企業的縮影。台塑企業於1954 年創立,至今已成為了台灣規模最大的企業集團,擁有台塑、南亞、台化、台塑石化等二十多個子公司,並分別在台灣、美國、大陸等地設立工廠,成為了聚氯乙烯的生產巨頭之一。而這麼的一間台塑,卻是由「寒冬」開始建立的。

1954年,王永慶投資塑膠工業時,台灣對聚氯乙烯的需求很少,而且早已習慣由日本輸入價廉物美的聚氯乙烯。台塑每月生產了 100噸,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小的公司。然而在該100噸的物料中,只能賣出其中的20 噸。這令台塑集團幾乎倒閉。就在這個人人皆不看好的時候,王永慶決定孤注一擲,擴大聚氯乙烯的生產。

在旁人的眼中,台塑連100 噸聚氯乙烯都賣不出去,還要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完全是自殺的行為。然而,王永慶對台灣的「寒冬氣候」細心地分析,認定了台灣的需求有限。與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創造市場,台塑集團想要改變現狀,只有進軍台灣以外的市場才能生存。然而依靠每月100 噸的產量進軍外地市場是不切實際的,惟一的出路就是去擴大生產。只有大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壓低售價,從而使產品能跨越地區限制,進軍海外市場。自此,台塑集團便走向世界,在台灣本土的「寒冬」中種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由於王永慶不怕寒冬的精神,台塑集團在美國石化企業紛紛倒閉、停工時,先後在美國買下2 間大型的石化工廠及8間聚氯乙烯加工廠,令台塑集團成功立足於美國。在1985年台灣經濟不景氣時,王永慶投資了 47億新台幣,發展資訊電子工業,令台塑集團成為多元化的跨領域企業集團。

「寒冬」對企業來說,正是成長的契機。正是「寒冬」的逆境, 考驗了企業在成本控制、現金控制 、供應管理等的能力, 只有競爭力和應變力夠強的企業,才能繼續生存。同時,「寒冬」時大多數對手也都偃旗息鼓,敢於出手的企業將能獲取更多的機會。

在911事件發生後,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只有當退潮時,你才會發現誰在裸泳」 (You don’t know who’s swimming naked until the tide goes out)。沒有企業能預料「寒冬」何時來臨,然而不早為「寒冬」作預備的企業,將會在下一個「寒冬」中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