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饑不飽

中年在飲食上要注意些什麼?首先,我們主張中年飲食要 “不饑不飽”。當然任何年齡飲食最好都要注意不饑不飽。不過尤其是中年人,工作、生活最忙碌,很易疏忽自我照顧,身體的機能這時卻已開始減慢,若不注重飲食調理,體質很易變差,很多慢性病亦由此而生。

關於不饑不飽這種養生方法,中國自古已有很多記載。秦代呂不韦在《呂氏春秋》有說: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謂五臟之葆。意思是吃東西不要太飽,亦不要過饑,這樣五臟才能得安適、受養護。可見在二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主張 “節食長壽”這一養生之道了。晋代的《博物誌》這樣說:所食愈少,心益開,年愈壽,所食愈多,心愈塞,年越損。這與現代醫學所說的飲食過飽過多過好,最終易致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等心血管病,真的不謀而合。中醫認為 “脾為後天之本”( “腎為先天之本。”本:根本)。飲食如果過饑過飽,會令脾氣受損,動搖後天根本,當然健康受損。

中國古今很多養生學家,都遵循這種方式,活到百歲以上高壽。李慶遠是在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高年壽者。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生,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壽終,即是說他活了256歲,被人譽為 “神仙”。在他250歲那年有一個專訪,輯錄成《自述》一書,當中有很多養生方法記載,其中講到飲食起居,他這樣說:食不得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余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

上海市兒童醫院創辧人蘇祖裴,是中國兒童營養學創辦人,亦是著名兒科學家。她寫過一本書,叫《100歲寫的回憶錄》,認為 “在營養均衡的原則上少吃”一些。吃得少,體內殘留的食物毒素就少,腸胃和心肝腎的負擔也少。

近代國外做了很多關於 “無饑無飽”的節食養生研究。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麥卡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限制一組白老鼠的熱量攝取,但保證其他必要的營養;另一組任由其自由取食。結果是自由取食的白老鼠,骨骼在175日(不足六個月)後就停止了生長;而限制飲食的白老鼠,300天、500天、甚至1000天後,骨骼仍然緩慢在生長着。自由飲食的白老鼠不到兩年半已全部死亡,被限制飲食的白老鼠卻可存活3-4年;而且腫瘤的發病率亦比自由飲食的那一組少得多。這個實驗經過多次重覆,而結果仍是一樣。

為什麼適當限食會有長壽的結果呢?研究表明,限食對身體起到幾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增強免疫功能,可以減少重要器官的發病率,亦有效改善新陳代謝,還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很有幫助。國外還有很多相關的研究,都有類似的結論。

近來發現很多長壽老人,在飲食方面,大都有控制飲食的習慣。 我們可由最易開始,體驗“無饑無飽”的方式:除了不要勉强熬肚餓,尤其早上一定要吃早餐;再就是要遠離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飲食速度放慢,覺飽即停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