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會」

日本著名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十多年前提出了「M型社會」理論,其創見使他不但獲選為「世界50大思想家」(Thinkers 50),更被英國《經濟學人》評為現代世界的思想領袖。

大前研一去年出版了新書《低欲望社會》,又掀起了一輪熱議。近年,我們常常聽到現在的年輕人被批評為「無感」、「沒有上進心」和「對工作沒承擔」等等,更別提要有工作熱情了。大前認為主因是他們缺少了上一代擁有的物欲和成功欲,這與以前的日本人總想出人頭地,而且十分勤奮地工作,向着目標進發的觀念完全不同。

上一代日本人不但到了適齡便結婚生子,就算貸款利率超過10%,還是願意借款來建屋買車。但是儘管現在的房貸款利率低於2% ,年青人卻不願買房買車,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想承擔任何風險。再者,因為社會發達,低廉的商品湧現,年輕人不一定要購買昂貴的商品,反而選擇以低價格、最少量的物品去維持生活。某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人已經沒有基本的物欲,全民打拼的年代已經過去,這足以讓國家的發展前景構成很大的擔憂。

大前研一說的是日本年青一代的現狀,我當然認識不深,但他的理論也勾起我對現今香港年輕人的寫照。在幾十年前的香港,不少祖父輩(包括我的爺爺)也是從內地逃難來港的,他們大半生經歷戰火及偷渡,走過生死。能夠安全到港的,自然更加珍惜人生,希望來到香港這個福地,開拓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因如此,上一代人一般很有膽識,會將自己的想法化為行動,從而開拓自己的事業。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和身邊人同心合力,共同達致目標,這就是所謂的:「獅子山精神」。譬如說,上一代人由於貧窮,不少是住在木屋區的,生活環境惡劣,但倫理關係卻十分密切,大家都能堅守互愛互助的精神。上世紀60年代,香港紡織業興盛,在木屋區開設了很多家庭式經營的製衣廠,當某家的製衣廠發展迅速,越接越多訂單時,他們就會將訂單分給附近的鄰居協助製作。結果,一個木屋區中,往往會開設了多間不同的製衣廠。這樣,製衣廠的規模便越來越大,使香港成為當時的國際紡織業市場的重要一員。

然而,當香港走過將近半個世紀,上述的輕工業沒有了、互助的人情味也隨著居住環境而改變了。刻下香港的生活指數高得驚人,高昂的樓價已不是普通家庭甚至專業人士可以承擔,一般小商戶也敵不過年年加租的壓力,種種現象都讓一眾新生代感到氣餒。

值得探討的是,年輕人的拼搏精神去了哪裡呢?上一代人來到香港,可以說是身無分文,但他們卻有着最重要的武器——上進心,老實說,他們由零開始,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一定不比我們這一代少,但是我們很少看到上一輩的老人家會抱怨社會,自怨自艾,反而經常哼著羅文的《獅子山下》呢!

但若仔細觀察,現在年青一代不是沒有拼勁,只是他們不一定放在舊經濟模式的職場作上流勳力,因為那裡是一個落後於他們成長的數位化年代,例如一樣工作分明可以在家或咖啡店、甚至沙灘用ipad完成的,卻硬要山長水遠坐在辦公室內完成;一個電話、視像甚或手機羣組會議便能解決的問題卻被迫坐在會議室花上兩小時聽老闆訓話,種種離地和過時的工作生態日復一日地蠶食了大部分年青人的鬥志,加上用儲蓄來實踐夢想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我看到不少年青有為的乾脆把工作當成只為糊口,只管盡快收工、善用週末和假期發展和享受各式各樣的興趣,諸如遠足、登山、馬拉松、扶貧、旅遊、環保義工、街舞、話劇、動漫、電遊....在那裏卻可以看到十足的併勁;而事實上大多有意義的工作以外活動,不少最終都能把其中的正能量轉化到職場,關鍵是那些有權有勢的老闆願不願意放下身軀、尊嚴、面子好好地迎接當下的新經濟年代和營造土壤譲年輕人慢慢介入和成長。

低欲望一族的出現,從不同社會的發展角度可以有很不同的理解,也不一定是壞事,或者是某一年代重拾動力的必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