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Mandy on
有機構近日公布「香港年度漢字評選2022」結果,「通」字當選為2022年「香港年度漢字」。活動主辦方對「通」字的解釋為「無阻礙、可以穿行的」,代表的社會事件為「自新冠疫情以來香港與內地人員往來、商務活動受到影響,市民期盼盡快‘通關」。很明顯,對「通」有期盼,就是因為過去近三年,太多不通的事情:想不通、行不通、諸事不通。
牛津大學出版社早前亦票選了年度詞語,「哥布林模式」(Gobin mode) 為第一熱詞。哥布林模式在歐美網絡走紅,意指一種自我放縱、懶惰和邋遢的生活表現,與我們常接觸的「躺平」和「擺爛」有類似意思。這突顯不少人不想過一種充滿大道理的生活模式,或是反抗別人加諸他們身上的理想、過積極人生,寧願及時行樂。這也反映人們面對環境不滯的無力感,與其花力氣去改變,不如做回自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另類「想通了」的現象,離開一種老是埋怨、鬱結、因循的生活模式。
我其實對躺平或哥布林模式生活並沒有太大感覺,甚至認為有其正面意義,至少是一種忠於自己、照顧自己的選擇。人生長路漫漫,有些日子感到想不通、乏力渴望躺下來,甚麼都不想做,留些空間聆聽一下內心對自己的呼喚,不是也很正常和需要嗎?正如有一次退到大自然,來到糾斜的山間的經歷──當爬得越高,霧也越大,前路很模糊,在我內心悠然浮現出一個聲音「你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只有從生活的規律退下來,才能聽到這微聲呢!
是的,時局在不斷轉變,變到連自己也感到陌生,沒有既有的知識能承載今天所有的挑戰和新事物,此刻選擇離開習以為常的遊戲規則,甚至向「舊日」"say no!" 也是很正常的,像「創路蜂」般勇敢向前摸索更是需要的,在離開與創路之間選擇躺平正是自然的選項。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着一個,繞着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日復一日,這些毛毛蟲夜以繼日地繞着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奇怪的是,毛毛蟲只是一味毫無意義的繞圈而從不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着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因循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願意離開「舊日的足蹟」、不墨守成規,為自己「做啲嘢」也是需要不少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