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童年時,記得每晚和爺爺用餐,總得花上個多小時,他邊食邊說著兒時生活的艱難和如何拼手抵足地逃難到香港走過痛苦歲月,最後當然是一連串勸戒勉勵我努力讀書,要出人頭地的「訓勉」,坦白說,話雖然說了很多遍、又重重覆覆,直至今天,沒有特別的一句話我能銘記於心的;爺爺的形象,對我來說,儼如一位「長氣」、「囉唆」的老人。
成長以後,我遇到了好幾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對我也諸般鼓勵,但我還是「左耳入、右耳出」,沒有一句說話是上心的。直至有一天,一位代課老師在他最後的一堂課,向我們這群沒甚長進的學生,拋下一句:「看你們都是爛泥,沒有希望的!」便離開了課室。這句看似簡單,但「由衷」的說話,對我來說,卻是空前的震撼,我對自己說:「我不是爛泥!」,然後我在學期尾用盡各種方法,力求轉校,決心離開這片爛泥的土壤。
誠然聖經箴言12:18節:「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但說話是否刺人或是良藥,往往不一定是說話者本身能控制,而是聽者的感受。所以說話的確是一生人學不完的藝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當時在位的美國總統是羅斯褔,而薩斯克是總統的經濟顧問。薩斯克預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將美國拉入戰爭的包袱中,而且德國正在研發核科技,如果美國不馬上加快在核武器上的研發,很有可能會在戰爭中失利。
薩斯克多次勸告羅斯福應加快核科技的研究,可惜羅斯褔始終不太重視。直至一天,羅斯福有點不耐煩,就決定讓薩斯克明早爾作最後一次關於核武的建議,如果還是說服不了他的話,從此以後就不用再提這議題。
這天晚上,薩斯克良夜未睡,因為他只餘下一次機會,終於他想到了一個方法了。第二天,他走到羅斯褔面前,只說了一句話:「如果當年拿破崙聽從那美國發明家褔爾頓的建議,建立一支蒸氣艦隊,相信歷史就要改寫了。」羅斯褔停了一停,他馬上明白薩斯克暗示自己是拿破崙,他顯然被這句說話觸動了,重新審視和展開了核武器的研究,最終研發出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句有力的說話,能夠比得上千軍萬馬;在我們中國歷史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戰國時趙國積弱,卻有一塊曠世奇玉「和氏壁」,當時強國秦國君主得知趙國有這寶物,就向趙王假意以秦國的城池換取璧玉。趙王當然知道秦王只是以此為借口,騙取壁玉,這時趙國有一位書生叫藺相如,他甘願帶同壁玉入到秦國,最後憑著他一人的口才,迫使秦王放他回國,更加打消奪取璧玉的念頭。這就是原璧歸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