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兒子睡前的十分鐘

與兒子睡前的十分鐘

作為家長,對於幾歲大的孩子,你跟他們說得最多的是甚麼呢?大概是﹕「穿多件衫!」「吃多一點!」或是圍繞著﹕「做咗功課未?」、「考試識唔識?」等。而我跟兒子的話題,卻是無所不談的,由學校的趣事,工作間的「血與淚」,繼而是社會國家大事都有,目的是讓小孩活在真實的生活中,知道種種的好與壞。每天晚上的睡前十分鐘,便是我們的「談天說道」的例行習慣。

小題﹕無所不談 從沒忌諱
有時我們的話題是非常嚴肅的。一天晚上和兒子躺在床上,我跟他分享著剛看罷由余秋雨著的《千年一嘆》,心裡不禁泛起思緒,當中提到余秋雨來到希臘巴特農神殿,有一班大學教授向他派發傳單,呼籲遊客支持並要求大英博物館交還巴特農神殿的文物,指出巴特農是希臘文明的最高象徵,也是聯合國評選的人類文化遺產,只有回到雅典,才有真正意義。

我跟兒子說:「文物本來就是一個國家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晶品,若離開了自己的發源地,它們和普通藝術品沒有甚麼分別。」小兒接著說:「是不是就好像巴黎鐵塔不在法國,若搬到中國,這座鐵塔對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就沒有甚麼意義了?只不過是深圳『世界之窗』內的一個景點,變成賺錢工具而已。」

自幼,小兒便被我薰陶著「國民教育」。兒子五歲的時候,我便帶他到六四燭光晚會,由那年起,他每年都問:「為甚麼還要去?」我淡然的說:「因為未解決!」「學生只是對社會貪污表達不滿,和平示威,罪不致於出動坦克車驅趕、把他們殺死吧!」兒子的回應是:「就好像我頑皮極,爸媽也不會把我遺棄在街上不理… 。」

去年劉曉波事件,兒子特別關心頒獎台上的空櫈,我打趣的說:「這等如爸爸忙碌在外,未能回家,但在你心中,不能沒有我;我們家裡也有一張空凳,代表著爸爸未回家… 我作為你的父親,是不爭的事實!」今年七一遊行,兒子的焦點便落在李旺陽,問道:「他是怎樣死的?」我說:「他是『被自殺』死的… 雙腳著地吊頸死的…。」然後他在遊行的口號及標語中找到屬於他的答案。

小題﹕最「到肉」的生命故事

事實上,向兒子談論社會發生的事件,不是每一次都能用簡單的言語講清楚,例如有天他忽然問:「甚麼是金融風暴?」唸經濟的我,竟然不知從何說起,總不能說「美國房市惡化並擴散至金融機構、金融監理疏失與規範不足……」這些說話有時連成人也聽不懂,又怎能期望兒子會明白,於是我索性說﹕「有很多人本身沒有很多錢,卻問人借錢去投資炒賣,輸了很多錢,債主臨門,還不起錢,變成欠債纍纍……」兒子繼續追問:「為甚麼叫風暴?……」問題接踴而來﹕「那又甚麼叫金融海嘯?」、「金融風暴與金融海嘯有甚麼分別?」

我不其然提到我二哥(他的叔叔)的經歷。「二叔從小就喜歡向人借東西,借同學功課抄是例行的事。有一次爺爺送了一隻手錶給我,二哥就毫不客氣的拿了去戴。後來踏足社會工作,他也不斷借錢投資,最後就遇上金融風暴,損失慘重……。」事實上,二哥花了多年的時間才能從負資產的深淵走出來。我接著問﹕「如果你袋內有3元,會否買10元的東西?」他很快的表示不會。「那如果買了那樣東西,你覺得很大機會有人給你13元要你的東西,你很快就會賺到3元,你會向人借錢買嗎?」

就在兒子認真思考著的當下,我再次和他重溫我曾投資失利、走到破產邊緣的慘痛經歷,讓孩子明白爸爸並不完美,也有「缺失」。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離。」無疑這是我心中的金科玉律。

每晚,我都會跟兒子談一些「小事」、「小故事」,通常越談越遠,和他一起走進大世界,帶著談天說道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