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置身在垃圾桶(二)

有一座城市,垃圾成了街頭巷尾的「常住民」,當地人好像得了「垃圾桶恐懼症」,無論垃圾桶站在多麼顯眼的地方,大家就是不往桶裡扔垃圾。於是,政府祭出一系列「招數」——罰款翻倍、增加街道巡邏隊人數等。結果呢?效果還是跟一陣風似的,成效不彰。直到有人動腦筋,想出新意,給垃圾桶裝上了一個感應器,每當有人往裡扔垃圾,它就開始講笑話或者故事,而且每週還更新內容。瞬間,垃圾桶成了街頭「網紅」,大家爭相給它「投餵」,城市也變得乾淨整潔了。

這個小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道理:強硬手段可能治標,但未必治本;軟性引導,反而讓人們在遵守規矩的過程中收穫心理上的滿足,效果立竿見影。相比於單純的罰款威脅,管理中的「溫情攻勢」顯然更能讓人心服口服。

正如箴言15:1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當我們在管理他人或引導行為時,溫柔和耐心往往比管核和嚴厲更能帶來改變。上帝也沒有通過強硬手段強迫我們遵守他的律法,而是通過他的愛與恩典吸引我們靠近他,正如羅馬書2:4所言:「豈不知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在職場中,這個「垃圾桶理論」同樣適用。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如何讓員工主動把那些影響績效的「行為垃圾」丟進「垃圾桶」裡呢?答案是設計一個讓他們自願參與的「好玩垃圾桶」。

我曾參觀過一個重新設計的辦公室,發現在一些角落安放了一些「小箱子」,朋友對我說這是「綠色電話亭」,方便同事有私人空間接講電話,這也同時處理了一些員工在工作位置交談私人的電話和引起的聲浪對其他同事帶來滋擾。這正是借鑑了「垃圾桶理論」,設立一個「綠色通話區」,讓員工有緊急電話可以放心地接,既不影響他人工作,又能讓他們明白電話不該隨時隨地亂打。不讓員工覺得公司是「高壓鍋」,給他們一點「綠色通道」,工作氛圍自然也會大大改善。

就像耶穌在約翰福音8:1-11中寬容那個行淫被抓的女人,耶穌並沒有急著定罪,而是問大家「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他的言辭既充滿智慧,又滿懷愛意。最終,他挽回了這個女人的生命,而不是簡單地按照律法對她實施懲罰。耶穌用恩典和柔和的力量引導人悔改,而不是用律法逼迫他們順服。我們在工作中的管理,是否也可以借鑑這種寬容與理解呢?

再說說服務行業,員工服務質素總是飄忽?客戶投訴多如牛毛?光靠扣薪水佣金、發警告信往往並不湊效,不如來點趣味激勵,比如搞個「服務之星」、「微笑之星」評選活動,每月給表現優秀的員工發點小獎勵,既能激勵大家拼搏,又不會造成過大壓力。漸漸地,員工會自覺提高服務質量,笑容滿面迎接每一位顧客。可能大家都有乘載網約車的共同經驗,完了服務給司機點評,會是一種很好的推動力,讓下一個顧客可以有使用服務的參考,整個行業有一種較為人性化的自我完善機制。(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