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Mandy on
有一位朋友,在辦公室掛了一個大牌子,上面寫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再看下款:「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你可能以為這是一種忍氣吞聲的哲學,但我認為朋友擁有的,是一種「垃圾埇理論」的高境界。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林清玄教我們:「常思一二,不思八九」。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因為每天生活中總有快樂與如意的事,哪怕只有一二,足以抵消那些讓我們煩惱的八九。可是不思八九,難道不意味著那些不開心的經歷就會消失嗎?那倒不一定。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大家是否曾因為別人一句話或一個行為,感到情緒低落、被冒犯?這正好呼應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理論,叫做「垃圾人定律」:人就像垃圾車,天天拖著自己的垃圾走來走去。這些垃圾包括失望、煩躁、挫折和憤怒,當垃圾堆得太多,人就會忍不住找地方「倒垃圾」,而我們有時候就剛好成了那個倒垃圾的對象。
這種現象隨處可見,尤其在繁忙的都市環境中。比如,在交通堵塞的情況下,你會發現按喇叭的司機越來越多。他們可能認為這樣可以讓堵車奇蹟般消失(事實當然不是)。但有趣的是,按一次喇叭會引發更多的喇叭聲,這種「按喇叭效應」讓道路上的緊張情緒像垃圾般迅速擴散。
其實,情緒也像垃圾一樣具有傳染性,不僅是壞的情緒,好的情緒同樣可以影響人群。在《聖經》裡,我們不時看到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在《箴言 15:1》中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激動怒氣。」這不就像我們應對別人情緒垃圾的最佳策略嗎?當有人向我們發洩,他們的垃圾正要倒過來時,我們可以選擇「柔和的回答」,輕輕地化解,將垃圾處理掉,而不讓它繼續污染我們。
如果你問:「難道我們就只能當垃圾桶嗎?」其實不然。真正的智慧,是要有選擇性地接納和過濾垃圾,並保持我們自己的心靈清潔。
就像我們在塞車時,別人按喇叭我們不一定也要跟著按;他們心情不好,我們不一定要被他們牽著走。我們要學會保持內心的平靜,像《馬太福音 11:29》裡的耶穌所教導:「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耶穌用柔和的心處理外界的混亂,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猶太聖經學者愛德賽曾說過:「偉大的人物,總是懂得從容不迫地把不屬於自己的事物輕輕放下。」
當我們學會不急不躁,不被情緒垃圾所牽動,就能活得更自由、更有智慧。生活中,當有人試圖向我們「倒垃圾」時,不妨微笑,告訴自己:「我可是垃圾處理專家!」然後把這些「垃圾」輕輕掃走,再「常思一二」,生活自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