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置身在垃圾桶(一)

相信不少人都有共同的經驗,我們開會以為是很理性地解決問題,但事實上只不過是垃圾!耗費時間和消磨意志!

這便是著名的「垃圾桶理論」The Garbage Can Theory) 現象,是由三位學者(Cohen, March, Olsen)在1972年提出。據說當時三位學者,同時參與大學的聘請會議,經過一輪的會議,又有一大堆的建議和準則,最後竟然是請不到人,而是由一從來不在考慮名單中的人出任。經歷過程,三人都各有苦水。「點解揀咗咁耐最後係咁?」、「我完全理解唔到點解乜教授由此至終只係出現過一次,但佢都有權投票?」他們遂把各自的苦水,併合寫成理論,用以解釋組織中的決策過程就像一場混亂的碰撞,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和選擇全都丟進一個看不見的「垃圾桶」裡,決策不是透過邏輯推理得出的,而是這些元素像打亂的拼圖一樣,碰巧拼到了一起。

讓我先用《聖經》裡約拿的故事來展現這個理論的精髓。約拿的故事可以說是垃圾桶理論的經典版聖經案例。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場「垃圾桶」大冒險的關鍵元素:

• 問題:上帝給約拿一個「任務」,要他去尼尼微這個充滿罪惡的城市宣講悔改的信息。這對約拿來說是個天大的「麻煩」。
• 解決方案:約拿想到的「妙計」竟然是逃跑!他跳上了一艘開往塔西斯的船,想躲避這個煩人的任務。
• 參與者:在這場混亂中,除了約拿,還有無辜的船員們,尼尼微的人民,當然還有幕後操縱一切的上帝。
• 選擇:約拿選擇逃避,上帝選擇送出一場風暴,船員們選擇抽籤,而最終,上帝又派出了一條大魚來解決問題。

在這場「垃圾桶」式的冒險中,事情的發展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1. 約拿的逃跑計劃:面對上帝的命令,約拿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這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出於本能的反抗。這裡的決策就像是垃圾桶裡翻出來的一個隨機選項。
2. 風暴中的抽籤:在約拿的逃跑過程中,船員們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他們決定用抽籤來找出誰是禍源,結果一抽就抽中了約拿,正是「冤家路窄」!
3. 上帝的神奇解決方案:上帝不按牌理出牌,祂竟然派了一條大魚來「吞」了約拿,並將他送回正確的路上。這解決方案簡直是神來之筆,完全出人意料。
4. 尼尼微的驚天大逆轉:最後,約拿終於不情不願地去尼尼微宣講,結果全城上下竟然全都悔改了!這並不是因為約拿多麼熱心,而是這一連串的混亂事件中,上帝的旨意悄然實現了。

垃圾桶理論看似告訴我們生活充滿了隨機和混亂,但《聖經》裡的教訓是,即使在最混亂的情境中,上帝的旨意也能透過這些混亂達成。人類的決策可能像垃圾桶一樣混亂無序,但上帝的手卻始終在引導著一切,將這些看似無用的「垃圾」變成寶貴的「恩典」。

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決策看起來像是隨機碰撞的結果時,我們或許就是在一場「垃圾桶」冒險中。但就像約拿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即使在最不可預測的情況下,上帝也能透過混亂來成就祂的計畫。關鍵在於信任——信任上帝能將混亂變成秩序,將看似無序的生活變成完美的神聖計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