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Mandy on
先和大家分享兩個生活小故事。
有天,一位已經24歲的年輕人,對著火車窗外大叫……
「爸爸,你看!那些樹被我們拋離了!」
坐在旁邊的爸爸對著那年輕人微笑著。而火車另一邊坐著一對情侶,他們看到那年輕人失常大叫的行為,覺得有點不滿。他們心裡滴沽著:難道那位爸爸不能做點甚麼,控制一下兒子嗎?
「爸爸!你看!天上的白雲正在和我們賽跑呢!」
那對情況終於忍不著跟那爸爸道:「為甚麼你不和兒子看看醫生呢?」
這時年紀已經老邁的爸爸對著那情侶說:「我剛剛才和孩子看完醫生。我告訴你們,我的孩子天生失明,直至經過多年的治療,他人生中今天才第一次真正看到東西。」
那對情侶聽到爸爸這樣說,感到慚愧不矣。
再說一個有關父子的故事。有天,父親見到兒子回家後,有些不愉快的樣子,就問孩子是否在學校遇到不開心的事。
孩子點點頭,默然不語。
在爸爸再三詢問後,爸爸知道孩子在學校被另一男生欺侮。作為父親,聽到兒子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心裡自然不是味兒。這位爸爸決定到學校找那位小朋友,了解一下實情。
好不容易,爸爸終於找到那位生,起初那男生完全不覺得自己行為有甚麼問題,但爸爸漸漸發覺眼前這男生充滿著負能量,彷佛被世界遺棄了的樣子。爸爸繼續耐心地和那男生談天,那男生終於肯和他打開心扉,原來他出生於破碎家庭,長大的環境不好,早前又在街上被其他同儕欺侮,令他以為「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
爸爸十分同情那小朋友的遭遇,他甚至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幫助這位小朋友。他一邊開解這小朋友,一邊帶著小朋友去買衫,讓他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同時教導他正確人際相處之道。從此,兩位孩子成為了好朋友,一起跟著爸爸去玩,爸爸的觀察力、耐心和善心不單停止了小朋友被欺侮的情況,更加幫助了另一位小朋友重回正軌。
我們不難看得出上—面兩個故事的共通點。在第一個故事中,那對情侶看見一位已成年的青年在火車上興奮的表現,就有點側目,甚至加以歧視。但他們不知道這位年青人身有眼疾,自少看不到東西。現在初見光明,自然十分開心,難以控制也是人知常情。在第二個故事中,父親見到孩子被同學欺侮,他不單沒有馬上找那同學算帳,反而親自了解那位同學這樣做背後的原因。最後他更以大愛來包容同學,更加待他如己出,讓孩子多了一個好兄弟,化干戈為玉帛。簡單來說,第一個故事中的情侶因為不理解和體諒而引發誤會,第二個故事父親因為同理心和包容讓欺侮問題煙銷雲散。
其實人與人的關係重點在乎溝通和體諒。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不同的故事,我們對待別人時,不要軽率地將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硬套在別人身上,正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就像砌圖中的一小塊,有凸出的部分,也會有凹入的部分,每個人有著強項和弱項。我們的強項就像砌圖中凸出的部分,弱點就像砌圖中凹入的部分。每幅砌圖也是由一塊塊小砌圖組成的,凸出的部分緊扣著凹入的部分,砌圖才會牢固和美麗。人們利用自己的優點包容著別人的弱點,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做出更偉大的事情。
在職場上,不會有太多老闆會跟你訴說同理心的重要,因為這的確有違「我死,不如你死」的森林生存定律,做事每每思前想後便只有譲人有淤腐拘泥的感覺,在老闆面前彷佛非大氣之才。可是老闆心目中期望員工具備這種「換位思考」、「易地而處」的思巧卻是心照不喧的;這也是一輩子學不完的東西,需要經過不斷的跌踫磨練才能展現得洽到好處。是的,同理心是不能教導的,需要從實戰中學習。例如書本不能教你和客人談判時,究竟要讓多少步才是最好的。問題是,我們要在和顧客溝通中,了解他們的難處和需要,作出分析和策略的調整,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部分。
我朋友就有一個切身經驗。他是在一間旅遊巴公司工作的,每年秋天旺季,都有不少學校租用巴士去秋季旅行。有一年,朋友收到一個電話,對方是一間中學的老師,他急於兩天後要租用超過十部旅遊巴。在旺季,這是一大難題,甚至可以說不是錢的問題,因為巴士供不應求。細問之下原來這間學校被另一間公司「放飛機」,我朋友從電話感受到老師的無助,如果找不到車子,千多名學生就會無法依期去旅行,引致學校行政大災難。這時,我朋友果斷地下了一個決定,無論用多少金錢,也要幫這位老師找齊用車。結果,朋友找了不少行家幫忙,好不容易找到所需數目用車,學校旅行順利完成。他公司表面看起來,從這合作中虧了本,因為學校既定預算不能改。但是自那年後,那間學校指定採用我朋友公司為他服務,因為那老師跟我朋友說:「如果那年不是得你幫忙,我早已幹不下去了。」做生意不能只顧面前的利益,多一點站在對方立場想,這樣的合作才會是長久和牢固的,因為當中添加了「信任」的元素,可是老闆卻不㑹明明教你的,恐怕你㑹無限擴大,用「救世主」心態工作,光做虧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