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每年七月,不少高考生均會為入讀大學理想科系而苦惱,在選修過程中,除了考慮個人興趣,還要認清行業前景及專業要求,否則會變成「讀錯書、入錯行」。 幾年前,投資銀行家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傳聞一年的花紅有港幣幾十萬至幾百萬。可是,自從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以來,人們對這份職業的熱情也冷卻下來。甚至有人認為投資銀行(投行)這個行業已死,金融業也會靜下來。 評論投資銀行家的前景之前,我覺得先應該了解這個行業的性質和入行的基本要求。投行的業務與一般商業銀行(如:匯豐銀行)大相逕庭。持牌銀行的核心業務是透過以低息吸納存款,再以高息借予公司或個人來賺取息差,業務還包括:按揭、保險及基金等,服務覆蓋普羅大眾。而投資銀行則吸納大額投資者(一般為一百萬美元以上),主要提供證券上市、債券、外匯、定息產品及衍生工具等投資產品,對象主要是「專業投資者」(定義詳見證監會網站)。由於投行的業務較一般商業銀行的複雜,所以其專業性也較高。員工要對國際金融市場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上述提及的幾大類別。 除性質外,入職要求也有差異,針對商業銀行近幾年的業務發展,它們普遍要求新入職員工具有保險及投資相連(保險中介人考試)資格,以便將來可銷售上述兩類產品。而投行因牽涉證券買賣等服務,入職前必需先通過「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 而在進修方面,兩者之間也有明顯不同。由於商業銀行從業員主要鎖售為客人「度身訂造」的連續性供款產品(如:保險、基金投資等),大都傾向修讀認可財務策劃師(CFP)資格。而投行從業員由於可能需要為宏觀經濟、個別證券或收購合併等領域提供獨立意見,則較傾向修讀認可財務分析師(CFA)資格。兩者相似的地方是同樣需要具備良好溝通和銷售技巧,以及對金融市場的認識。隨著國際資金的衰竭,金磚四國等新資金將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其實很多人都對銀行業有誤解,經常將投行和商業銀行混為一談,尤其是學生和行外人士,以致鬧出不少笑話。早前在網上看到一段趣聞,一個原希望加入投行的人,向任職銀行的友人查詢加上銀行業的資格,於是他便依照友人的指示,考取保險及投資相連資格。然後,應徵了多份投行的職位都如沒有回音。直至認識了一位任職於投行的朋友,才知道原來自己「考錯試、入錯行」,白白浪費了一年時間、金錢和心力。 我認為只要金融市場沒有崩潰、上市集資等活動如常進行的話,投行就有捲土從來的一天。著眼點不應只關心待遇,而是要認清那一類職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和有最大的發展空間。與其用現在最受歡迎的「大包圍」方法考取所有資格和進修,倒不如集中時間在自己最有把握的範圍內努力,總比「分散投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