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一天黃昏在歸家的路上遇到兩個大男人,在眾目睽睽的鬧市中,你一言、我一語地在大吵起來,幾乎要動手。我們作為路人的,有如像觀看野獸表演,心中雖然弄不清楚他們因何吵起來,大概不外乎有人行路粗暴,把別人推倒;或是要乘的的士,給別人截去...
在每日的生活中,若要動怒,可以不下數十片,但倘若我們每每遇上不如意的事,便無名起火,那我們只有每天均活在憤怒中。如何處理憤怒,最重要是自己的心態和對事情的理解。對於憤怒,心理學家有以下一個有趣的研究。
美國大學每年都會舉行不少大學聯校的足球賽。在1951年,一場由達特茅斯印第安人隊對普林斯頓老虎隊的大學生足球賽中,發生了一場球員之間的暴力衝突。事件中,普林斯頓隊的一位球員鼻子斷了,而達特茅斯隊的一位球員的腿也跌斷了。及後,這兩間大學的校報對於這事件有著不同的表述,它們皆認為對方應該負上較大的責任。對此,社會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哈斯托弗和哈德利.坎特里爾感到十分好奇。他們分別找來了一批來自這兩間大學的學生,並詢問他們現場的狀況。
結果發現,兩間大學的學生雖然看著同一場比賽,但是卻有著不同的觀察重點,結果得到的觀點亦不同。例如當我是普林斯頓隊的球迷時,在整個比賽中,我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普林斯頓隊上,而我的心跳亦會隨著隊員一起跳動。當我看到支持的球員被對方撞傷時,很可能直覺就會判斷是對方球員出錯的,而完全忽略自己亦有犯錯的可能。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變成了一件羅生門事件。
然而,我們只要退後一步,多從別人的角度想想,即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紛爭。這又讓我想起了藺相如三次退避廉頗的故事。藺相如本是一介書生,但因完璧歸趙受封為宰相之職。老將軍廉頗不服,處處為難相如。每當相如出街時,廉頗都會擋在路上,藺相如三次迴避。最後,藺相如的手下認為相如懼怕廉頗,覺得十分失禮。相如卻說:「秦王兇狠還是廉頗兇狠呢?當日,我在秦庭上直斥秦王尚且不怕,我又何懼廉頗呢?不過,現在秦國不敢入侵我境,因趙國文臣有相如,武將有廉頗。若然將相不和,國家便有傾覆之痛。」這段說話傳回廉頗耳中,廉頗不勝慚愧,負荊請罪。
由此可見,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得出來的結果會截然不同的。當我們動怒時,不妨先按下怒氣,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為甚麼他會這樣做呢?」因著多一份同理心,我們自然就會更容易找到折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