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態度,要用心活出來

近期香港股市飄搖,國際投資市場更隨著俄烏戰事而動盪不安,整個經營環境隨著疫情失控而急劇惡化,不少身邊有投資習慣的朋友都感覺不安,而做生意的更是心情沉重。但相比疫情下,目睹每天超過二百人,由年紀最少的嬰幼兒到年過百歲的人瑞因染疫而離世,當中更有不少人受盡病毒煎熬而徘迴在生死邊緣,一幕幕的生離死別的畫面,由病毒到戰爭,只覺生靈塗炭,生命無常;細思之下,相對失去財富,生命和健康、一家人齊齊整整,便顯得更為重要。

「一場疫情,讓我們明白:未來拼的不是學歷、不是權力、不是實力,拼的是免疫力。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這是我年前在一間茶餐廳的牆角上看到的幾句警世之言,至今仍覺很有道理。

疫情也的確讓許多人更認真地思考究竟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甚麼?甚麼才是最重要?甚至活著的真正意義是甚麼?身邊不少人縱然對這些問題沒有確切答案,但已選擇行動起來,有的放下這裡的一切,毅然移民他鄉;有的乾脆離開多年的工作崗位,變身成斜槓一族;最近亦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工作了幾年,決定辭職,和男友一起到加拿大開展工作假期。總的來說,面對生命無常,人的內心不其然想起要對自己好一點,作回自己的主人,由自己話事。正所謂今日不知明天事,不如活在當下,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就在這種背景,疫情催生了一股大辭職潮,且正在蔓延到全球。我身邊便有一位朋友,她是位年過30歲的母親,原本在一間公司做公關,疫情期間在家工作與停課,使她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在家照顧 3歲幼兒,蠟燭兩頭燒,一波又一波疫情下,為了努力平衡育兒和工作,導致身心俱疲,甚至有了輕度抑鬱。後來朋友為了孩子離職,讓她第一次意識到離開職場的可能性,最後決定晉身成為「自由工作者」,雖然收入比之前少了一截,但自由和滿足感卻大不同,朋友說:「原來身體與靈魂屬於自己,是那麼重要!」現在她很享受家庭、育兒、彈性工作、遠距開會的生活,看似碎片化的生態,卻感覺充實多了,大有「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之概念。

這正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念轉!」因一個念頭的轉變,可以引領我們步向一個豁然不同的方向和結果。面對艱難處境的當下,不少人還是一臉茫然地在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艱難會接踵而至?是個天都不幫我們?真的「踢波先嚟落雨?」....是的,我們的確可以不斷在問,甚至心生憤怒、懊悔、憂慮、恐懼!可是答案卻往往不是問出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多數是回望才能恍然大悟的。套用Steve Jobs 的經典分享「Connecting the dots」,就是「你不能預先串聯起這些人生的重點,你只有在回顧時才會明白。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段會在你未來的人生派上用場。」()。

面對困境,其實我們的選擇真的不多,最好的心態,就是吸口氣,沉著地面對,告訴自己:「客觀的事實是我已身處其中,與其不斷地問,不如回應,與處境對話。」正如意義治療法大師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一句名言:「人不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要先認清,是生命對他有何期待(或譯作:追問)。」他續說:「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為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換句話說,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和現狀處境對話,透過愛的意義、受苦的意義、生命的無常去扭轉人生在面對不同處境的態度。

事實上,能從光是瞪著困難、一籌莫展,到轉念笑對當下,當中需要的是一份覺醒的心靈。例如覺知事物的真正價值和人真正的需要,便需要時刻澄明的心境。比方說,不少具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能夠輕易得到的,例如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氧氣和水,我們幾乎不用花錢就能夠得到,亦因為如此,我們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相反,一些對自身不是必要的東西,例如鑽石和珍珠等卻因為稀缺而變得價值連城,想拼命得到,不外乎是想拿來炫耀於人前;澄明的心境會讓我們覺知原來真正的幸福不是建基於擁有甚麼,因為所有擁有的最終都會過去。真正的幸福,對我來説:是用覺知的態度,活好現在、珍惜現在、欣賞現在。

每年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聯合國發布今年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芬蘭連續5年蟬聯最快樂國家,丹麥及冰島亦緊隨其後,分別排第二及第三,而香港卻排名第81。而排名最低的國家及地區,則被稱為「最悲慘國家」,分別是飽受戰亂的阿富汗、正面臨經濟崩潰的黎巴嫩和津巴布韋,分別排名最後、尾二及尾三。

並列前茅的最幸福國家都在北歐,這些國家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不多,擁有的財富並不是世界最多,但生活在當地的人民卻感到十分快樂和自豪。原因是甚麼?正正就是活在這些冰天雪地、日短夜長的環境中,人們鍛練出一種很不一樣的生活態度。

以生活在冰島為例,面對當地嚴寒天氣,人們自覺需要互相支持和鼓勵,由於這些因素,導致冰島人對國家的歸屬感極強。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冰島金融體系破產,但心理學家發現,冰島人在國家破產之前和之後,他們的幸福指數並沒有轉變,這說明他們的幸福感並不是來自財富。

再看挪威,自從當地發現了世界上其中一個蘊藏量最豐富的油田後,挪威便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當你走在挪威的街頭,你會發現四處都是二手車,並沒有太多名貴的汽車。當中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政府對於一手車的稅收十分高,基本上人們需要付雙倍價錢才能獲得一部新車,這是政府為了環保政策而定的,希望國民盡量善用二手車。而國民對於這政策也沒有太大意見,因為挪威整年都冰天雪地,白雪容易將汽車覆蓋,而雪和塵交集在一起,不論多名貴的汽車也會變得黯然失色,既然如此,人們十分樂於使用二手車代步。

北歐人的快樂並不是源自於物質生活,而是着重心靈快樂。心靈的快樂可以十分簡單,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便是當地人獲得快樂的其中一個靈感。以挪威人為例,他們在平時工餘時間,喜歡跑到森林中的木屋渡假。在森林中,他們聆聽着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悠然自得。他們懂得在人類的生活和大自然環境當中取得平衡。當然,他們形成這種和順性格的原因是,北歐地區氣候嚴寒,大自然的威力表露無遺,北歐一生都活在大自然的限制中,他們漸漸覺得這些限制並不是限制,一切似乎來得理所當然,依然覺得人生充滿快樂和幸福,這就是「山不轉時人自轉」的生活態度。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這句前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我認為非常適合套用在我們面對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當下。空前的危機、挑戰和衝擊,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但也正在向我們對話:甚麼是最重要?甚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有努力經營過嗎?有珍惜過嗎?新的視覺就在此時此刻。最後,我們會赫然發現幸福雖然不是必然,但並不是複雜的事,因為並不是用錢可以買到,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要用心去維繫和用行動去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