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說起維他奶,可能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但原來在一支支的維他奶背後,蘊藏著羅桂祥博士的一個偉大理念。
在40年代,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在這場災難中,香港飽受日本戰爭的蹂躪。因戰時物資短缺而物價飛漲,不少國內的人民為避走日軍而到香港成為難民……當時的香港,正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普羅大眾貧困交加,兒童、嬰兒等的營養不良情況亦十分普遍,而牛奶的價格卻一直也高踞不下,成為矜貴人家才能負擔得起的奢侈品。羅桂祥看見這情況,他開始萌起了一個偉大的理想–為貧困兒童提供一種既廉價,又能提供豐富蛋白質的牛奶替代品。
羅桂祥憶起曾經偶然出席過一場演說,由美國人雅諾氏介紹中國的大豆。在演講中雅諾士提及大豆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更加可以與牛奶媲美,他更把大豆生動的比喻為「中國之牛」。羅桂祥開始著手研究把大豆的蛋白質提取,給兒童作為取代牛奶的代替品。最後,他製成了豆奶,亦即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維他奶」。
在日本佔領香港期間,羅桂祥不得不撤退到中國大後方,並帶著生產維他奶的技術在山區間落了腳,以售賣豆漿和蛋糕為生。這時羅桂祥的小女兒出生了,但她的媽媽卻因營養不夠而奶水不足,羅桂祥決定用他所製作的豆漿去餵哺。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看著小女孩健康的成長,羅桂祥對豆奶救國也抱著更大的決心。
後來,抗日戰爭結束了,羅桂祥一家人也得以重回香港。為建立大眾對大豆生產的維他奶的信心,羅桂祥不惜在街頭間奔走,大力呼籲維他奶的營養價值不會輸給牛奶。適逢聯合國給予香港一筆撥款為學童提供牛奶,羅桂祥把握時機,以較便宜的價錢為更多的學童提供維他奶,維他奶便正式走進學校,成功在香港社會植根。
羅桂祥的維他奶,不只是一種消費飲品,背後其實蘊含著他濟世為懷的抱負。亦是因為這一份理想,縱然面對市民大眾對豆奶的質疑和香港淪陷的災難,羅桂祥也沒有半點低頭,他的毅力和堅持乃源於一份「點止豆奶咁簡單」的信念。
「對所計劃的事要有把握,你所做的就不至於差錯。 」(箴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