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曾經走入一家企業的會議室,牆上寫上箴言:「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衪」;「他的出現確如光,他必臨到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一家基督徒公司的入門處,張貼著主禱文及十誡,有人會懷疑是否去了教會,很明顯這些企業在傳遞著非常清楚的信息,它的運作是以基督信仰來運作,而它的老闆或主持人是基督徒。也有不少企業老闆乾脆把企業名字改成基督教傳統術語,企業名稱、持份者、經營方針以至宣告均帶有濃烈的基督教色彩,嚴如發展成「基督徒企業」。
在國內,甚至有一種趨勢是把「基督徒企業」發展成「企業教會」(Corporate Churches)或「職場教會」(Workplace Churches),這種教會是由同一企業的信徒組成的教會模式。在中國大連的「大連愛心」企業,共450員工,其中有100人固定出席公司崇拜,其他聚會包括聖詩班、聖經研讀班、領袖培訓班。企業的創辦人是日本人倉永和男,他的願望是領企業基督化,他說:「正因為我們開設的是基督教公司,在前面所行使的就是基督教精神.....這也是公司唯一的最終經營手法。」
在《十字架在中國》紀錄片中拍攝了瀋陽市茶餐廳員工600人全部都是基督徒。在公司內進行教會活動,為的是作為「進行企業內文化活動」。由此,在國內基督教精神的滲透教育正向企業漫延。
在討論這種「企業基督化」的現象前,不妨先試看其中一篇報導有關一企業在其週一早會中的聚會內容。 雖然這是早會,但實際內容與教會祟拜聚會非常相似。聚會開始,首先是唱詩《一件永物》和《坐寶座的聖潔羔羊》;接著是短片《您聽到上帝的聲音了嗎?》,然後是讀經:詩篇119篇;最後是公司負責人講他的見証。
“……我們始終是生活在正義和邪惡的爭戰之中。不論是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我們內在的心思意念。…….我們如果不依靠上帝,我們後面的路就非常複雜而不可測;我們如果信上帝,那我們後面的路就非常簡單而又明確。…….我想在這個大家庭裏,少些自私,多些公義。”
老板最後建議員工一齊誦讀一段《聖經》:不要憂慮。企業的運作滲入了類似崇拜儀禮,明顯給人一種職場信仰的共同體的感覺。
從企業宣教及文化影響的角度,「基督徒企業」或「企業教會」化的出現,確是一種領人興奮的現象,因為至少能匯聚基督徒在職場力量,有組織及計劃地以員工為褔音對象,並在社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倡公義、關愛、誠信的基督教價值,有力地影響職場文化。尤其在中國大陸,不少人會認為標榜基督精神的企業就是誠信經營的象徵,這種企業既有正面品格,亦讓人容易信賴其產品。
可是,針沒有兩頭利,有利必有害。縱然上述的企業基督化的發展在中國大陸有其處境的必然性,例如當貨假質劣及貪腐行為普遍存在社會,企業有需要讓人知道他們的「與別不同」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值得憂慮的是在一個具有相當法治及誠信成熟運作的社會,如美國及香港,企業道德經營,甚至克盡社會責任,似乎是應份的,不一定能讓大多數人能把企業的善行「歸榮耀給上帝」;可是,一但企業有甚麼行差踏錯,其臭名遠播之傷害程度將會比普通企業更甚,並且可能被無理地放大(Multiplier Effect),因為人們會說:「連基督徒都幹這樣的壞事!」或「他們的上帝去了那裡?」從見證的角度看,可說是「得不償失」,破壞基督的名遠超過曾經建立的!
著名的美國安然事件(Enron)可說是非常經典的例子。安然的創辦人雷伊(Kent Lay)自成立安然以來,給人印象非常敬虔,無論人前人後,面對傳媒均談論個人及企業如何貫徹基督信仰,甚至總部大堂入口,均貼上聖經金句。但不幸的是,於2004年安然給揭發偽造了6億美元的盈利,連串貪污舞弊醜聞帶來不但企業倒閉,其財務長及創辦人亦先後自殺及暴斃家中。人們會問,究竟雷伊以致安然的高調「基督徒企業」形象,是建立了基督之名,還是羞辱了基督之名?
近月某著名珠寶集團的主席因連續多年虧空公款而被判入獄,傳媒披露該名主席向來是某教會的資深會友,帶領小組及擔任主日學導師多年。這種例子實多不勝數,事實上,我們的焦點不是信徒犯罪的行為或見證,而是當我們在標榜某企業是基督徒經營、或是老板是基督徒,甚至「企業教會」化時,我們必須厘清一項迷思,就是「基督徒經營的生意一定是道德的!」「基督徒老板一定是好老板!」或是「企業變成教會便是天國在人間,沒了問題!」這種假定給人錯覺,積極向別人標榜基督徒經營,或是有組織地帶領員工歸主便是職場宣教(Workplace Ministry),這種宣教的模式可說是非常危險,因為商場真的如戰場,處處暗湧,個人或企業可以隨時身敗名裂、葬身火海。
是的,企業確實生存於結構性的罪惡環境及變患莫測的風險中,基督徒經營者往往不能單獨以一己善心和信德而能使「前路簡單一點」,甘泉航空的倒閉可見一斑。換一個角度看,就算基督徒老闆做得好,並不擔保企業內部其他主事人能做得好;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所有都是基督徒運作的教會或機構,其中的人事問題或路線爭拗,絕不亞於「俗世」職場的商營機構。客觀的事實是,信徒老闆也都是常人,沒有特別權利免於一般經濟及社會規律,就正如任何人皆不能免於生、老、病、死一樣。若刻意標榜企業的成功是因為上帝的眷佑,恐怕別人會把我們的信仰簡化成「王大仙」式的信仰,這對明白福音的本義也沒有好處。事實上,每一信徒都是蒙恩的罪人;我們是以罪人之身活在不完美(結構性罪惡)的社會,即使我們能行善、作善功,還是因著上帝的憐憫與聖靈的帶領,我們的確沒有甚可誇的。是以,基督徒經營的企業即使成功也沒有甚麼可誇的,因為是出於上帝的憐憫。
我認為基督徒在職場宣教,還是多做少講,因為職場非常實際,別人看的,是我們實際做了些甚麼,當然等身的言語,絕對能造就人,但還是「身教」重於言教。在職場流行的術語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對於非信徒來說,他們對每天與之共事超過十小時的信徒同事的行為瞭如指掌,他們祈的是希望在真實世界裏通過我們看到基督:道成肉身,從信仰而來的生命力。
一天農夫在耕地裡舉頭看見雲端上有三個英文字,分別寫上G.T.P,農夫以為上帝呼召他"Go To Preach"(去傳福音),但在睡夢中,上帝卻給了他另外的啟示,就是"Go To Plant"(繼續耕種)。是的,著重口傳福音,往往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身體力行,專心於眼前上帝交付給我們的工作,以行為在職埸上向人展示信徒美德,也是一種非常有力及有質感的宣教方法----讓人對我們的信德產生愉悅,然後向我們問及信心的原諉,我們便把福音的好處和他們分享,這不是來得更自然嗎?
總的來說,我以為「基督徒企業」雖然與良心企業類近,但與企業的競爭力卻沒有必然關係;而以「教會企業」作為宣教模式確實有其值得憂慮之處,筆者認為倒不如回歸自然,從個人信德做起,透過體善行,影職場文化;道最終成肉身,人們必定會自然地看到我們背後的動力來源,把榮耀歸予上帝,而不會把眼目停留於個人或企業的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