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Mandy on
2005年3月29日,只有37歲的伊達是兩位孩子的母親,她當天需要進行一次簡單的鼻竇手術,負責為他主診的愛德華醫生有超過30年的耳鼻喉科經驗,而麻醉師安德頓則有六年經驗,這樣的鑽石組合對於這簡單的手術看起來一點難度也沒有。
手術於早上8:30開始,麻醉師安德頓為伊達進行麻醉,他在注射麻醉藥的同時,為伊達戴上一個面罩協助維持呼吸。這個裝置需要放進伊達嘴巴裡,然後在伊達的氣管上方形成一個充氣袋,以便氧氣能夠直接進入氣管,使肺部維持足夠氧氣。這時候,安德頓發現他無法將面罩放進伊達嘴內,這或許是因為她下巴肌肉過分緊張。事實上,這問題並不算嚴重,安德頓醫生於是嘗試用其他幾款體積較細的面罩,但也不成功。
過了2分鐘,伊達皮膚開始變得有點啞蓋色,儀器顯示她身體內氧氣濃度下降至75%(正常人的氧氣濃度如果低過90%已經不正常)。這時候,安德頓決定嘗試以氧氣面罩讓伊達的情況能夠改善一些,但氧氣面罩依然不能將空氣輸入伊達肺部,她的缺氧問題越來越嚴重。到了8時43分 ,也就是手術開始後13分鐘,伊達氧氣含量已經降到40%,如此下去,伊達會由於缺氧導致腦部嚴重受傷損,醫生們需要盡快想出一個挽救方案。這時候,房間中有三名護士協助手術進行,其中一位比較經驗豐富的護士珍參照伊達的情況,想出了一個方法,她認為醫生應該直接將氣管切開,直接在喉嚨上開一個洞,然後將輸送氧氣的管子插入氣管,讓伊達盡快獲得足夠的氧分。三名護士甚至已經準備好氣管切割手術需要的器材,以待醫生能夠隨時使用。當護士輕聲地提出這意見後,醫生只是回望了護士和器材一眼,然後竟然沒有再理會,繼續用着他們本身的方法,強行將管子從口插入伊達體內,但接下來是一連串的失敗。護士們為著伊達的情況焦急着,她們認為氣管切割手術才是最好的方法,但他們卻辦法打斷正在努力中的醫生,只是默默站在一旁,祈禱醫生能夠改變主意,採用他們建議的方法。
最後,護士們眼白白地看着醫生浪費了關鍵十數分鐘,最後伊達雖然在手術中存活下來,但她的大腦已經由於缺氧而受到嚴重破壞,無法修復,並在手術後13天去世,這時伊達才37歲。事後調查人員發現,如果醫生及早採取護士氣管切割手術,或許能夠救回伊達生命,但醫生們卻不知為什麼堅持己見, 而護士們雖然想出了好方法,但她們看見醫生對自己提議不感興趣後,卻沒有勇氣再提出第二次,結果導致一條寶貴的生命犧牲。
正如文章開首提到,為伊達操刀的醫生都是經驗豐富的專家,為什麼他們連護士也能夠想出來的方法也想不到呢?當時,他們顯然因為情況緊急而導致思考進入了盲點,他們以為自己正在施行的方法才是正確的,但卻一直也未見成效,滿腦子的不明白讓他們進入了認知失調,於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其他方法。至於護士們雖然想出了一個或許能夠救回伊達的方法,但礙於權力距離和專業責任而不能輕易干預醫生決定,所以當她們提醒醫生一次後被忽視,便再沒膽量提醒多一次,最終悲劇因此發生了。
管理學上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可以解釋上述的醫療悲劇為甚麼會出現。墨菲定律提到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在科學和演算法方面,與所謂的「最惡劣的情況」(worst-case scenario)。在現實處境中,最惡劣的情況通常不會發生,但只要有可能壞事,就會出現 (If it can go wrong, it will.)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教導門徒跟隨主要懂得計算代價:「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 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 『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 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路14:28-32) 懂得計算的人,除了深思細密,更會有風險意識和後備方案以應付危機出現,一方面不打沒把握的仗,一方面也知道即使最壞的情境出現,其後果已計算了,是否承擔得起。擁有權力的人,加上其專業權威,在作任何決定時,尤其與性命尤關的事情,更要如履薄冰,向最壞方面想是必須的,因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最終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