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機

金融海嘯瞬間席捲全球,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直言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並引發一場經濟衰退。因此,很多人對於這次2008年金融危機稱之為「世紀金融海嘯」。不少人亦對當前處境感到絕望,思巧前境更傾向災難化。然而,客觀的事實是,危中必有機,過份悲觀只會使人自困囚城,錯失機遇。

我們不妨先回顧金融海嘯當下的社會現象。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 (Robert K. Merton) 形容整個社會並未因全球化而變得平等,相反是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他把這現象歸納為 “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綜觀今日的社會面貌,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的現象,可說是十分明顯的。至少我們從資源分配層面上,只會看到富有的人所享有的金錢、榮耀以至成就,都一定會比窮人所得的較多。事實上,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於2008年9月17日公佈的2008年美國前100名富豪排行榜,結果又是微軟集團創始人比爾‧蓋茨以570億美元身價蟬聯榜首。從過往記錄顯示,蓋茨已經是連續15年獲此殊榮。在商業社會中, “馬太效應” 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例如:成功者可以擁有更多資源 (如:金錢、地位和權力等),因而輕易踏上成功之路;而失敗者則會輸得一敗塗地、變得一無所有。如此極端的現象,不單反映現實世界的陰暗面,更突顯出 “贏家通吃” 這個不公平的遊戲規則。而現代金融遊戲,便輕易把大量財富聚 到小數巨富手上。

要打破社會及企業 “馬太效應” 的局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倚賴三項條件的出現,就是經營者犯錯、技術革新及宏觀環境劇變。事實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可以說是誘因於不少投資的關連犯錯,例如高盛 (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 (JP Morgan Chase)、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以及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 等,他們都走上各有不同的滅亡之路。昔日的保險界巨子 - AIG,如今亦難逃分拆業務的命運

從以上的例子,不難發現企業是不能長久倚賴 “馬太效應” 而生存。當市場產生變數時,便有機會讓後來者追上。幾乎可以肯定,這場金融海嘯猶如 “洗牌” 般,把各個企業的位置來個重新大執位。因此,企業必須從這場被喻為百年一遇的世紀金融海嘯中汲取教訓:有效運用資源,並且要懂得與時間競賽、不斷創新,以便開創利己的另一輪 “馬太效應”,以小勝大便不會再是神話,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善用機遇。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章十六節所說的:「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自有其真確的一面。由馬太效應到後來居上,證明現實的吊詭性──既殘酷又有機遇。面前的路是否很難行?那便要看你用甚麼心情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