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dmin on
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一間在美國壟斷的汽車工業中能頑強崛起,於 2008年更成為了全球銷量最高的汽車製造商。豐田成功的背後,全有賴於車廠負責人大野耐一先生於1956年參觀美國福特車廠的取笈之旅。然而,這次行程給他感受至深的並不是「福特模式」,而是美國超市的運作模式。後來這更成為了「豐田模式」的哲學基礎。
一直以來,傳統製造業如美國福特汽車等,均是採用大量生產模式,以大量的投入及產出去降低每個成品的生產成本。製造的數量越大,每個成品的成本便會攤薄減少,銷售獲利也會越大。然而,大量生產的前題是每個製造出來的成品也可售賣出去。一旦滯銷,就會造成大量庫存。這時,企業就需要去促銷,但促銷降價卻反過來會令大量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消失了。
然而,大野耐一在光顧美國的超市的體驗,令他放棄追求大量生產的「福特模式」,轉以「超市模式」為生產的哲學宗旨。他在超市購物時,驚訝於消費者能夠按照他們的需求選擇各種商品,而超市隨後能即時進行補給。這超市購物的經驗令他靈機一觸,為豐田車廠建立了核心思想:「把合適的零件,以合適的數量,在合適的時間供應。」
回到日本後,大野耐一致力於為豐田建立一套「超市模式」。在超市中,客人在貨架上買走貨品後,超市便記錄了賣走的貨品,到賣走一定數量後便從供應商取貨補充,整個流程由市場需求而觸發的。為此,大野耐一決定引進了由後期工序向前期工序取貨的流程,創立了一套「及時生產(Just In Time)模式」,簡稱JIT。及時生產模式追求各項生產活動同步化,最終目標為各項工序間不設閒置、存倉等活動,在前期工序完成後便即時轉到下一工序去。
然而,汽車製造業涉及大量鑄造、鍛煉等成批生產的工序,如何能實行「及時生產模式」的宏願呢? 大野耐一思考唯有通過儘量壓低每批次的生產量,以減少生產時間,達至「及時生產」的目標。但小量生產,意味著需要員工經常轉換生產模具。傳統的觀念認為,更換生產模具是費時費力,又沒有附加價值的工作,所以應增加批量,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但大野耐一卻反其道而行,提倡應該「快速換模」。在大野耐一的堅持下,豐田在生產設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一項接一項的突破。早在 1970年,豐田就把發動機生產設備的換裝時閘由4小時縮短至3 分鐘。目前,豐田公司的所有加工設備的換裝都能夠在10分鐘內完成,平均所需時間僅為原來的1/ 40。
大野耐一的「及時生產模式」比強調大量生產的「福特模式」更能靈活應對市場的變動, 不但讓豐田汽車公司由「日本企業 」發展成今天的「世界第一汽車公司 」,甚至連其他的企業也向其「及時生產模式」取笈。大野耐一「福特模式」的反叛,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對改革的堅持與投入,均在豐田留下了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