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故事開始 (七) 放下成功的包袱

由日本企業巨頭Sony及瑞典電訊製造商Ericsson合組而成的Sony Ericsson,曾經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然而Sony Ericsson最終也敵不過時代的巨輪,由Sony全盤接手以求改革、生存。細心觀察Sony Ericsson的發展史,會看見其由盛轉衰皆是源於同一個原因。

瑞典的Ericsson公司於90年代初期曾經是全球首屈一指流動電話製造商,但踏入2000年後卻因行銷策略錯誤而導致巨額虧損。日本的企業巨頭Sony因進入手機市場比較晚,無法建立起手機界的優勢。因此在2001年Sony與Ericsson達成協議,讓兩間公司的手機通訊部門獨立合資50%成立了Sony Ericsson,由Ericsson主導技術規格,Sony負責設計及行銷。Sony Ericsson成立後,善用了母公司Sony在電子、娛樂等的資源優勢,推出了以音樂主打的Sony Walkman及攝影作主打的Sony Cyber-Shot等系列。這些手機均專攻某介別的市場,提供卓越的專門功能,與其他的手機品牌拉開了區間,形成了Sony Ericsson與別不同的「功能手機」戰略。這些手機在市場上反應熱列,令Sony Ericsson躍升為全球第三大的手機製造商。

然而,Sony Ericsson這些具有特色的「功能手機」卻同時是其滑落的關鍵。一直以來,Nokia、Motorola、Samsung等手機製造商都主力開發中端價位的「功能手機」。直至Apple的iphone出現,令「智能手機」迅間變成了市場的主流,手機界自此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Sony Ericsson 一直以「功能手機」為品牌定位,錯估情勢而拒絕涉足「智能手機」領域。Sony Ericsson的拒絕求變,為自己退出市場埋下了伏筆。及後,由於經濟衰退導致消費疲弱,全球整體的手機銷情萎縮了近 10%,唯獨「智能手機」能一支獨秀地錄得增長。自此,嚴重依賴「功能手機」的 Sony Ericsson成為「智能手機浪潮」下的最大輸家。

要令積弱的Sony Ericsson重新確立市場地位,Sony決定全面收購Sony Ericsson的股份,並著力開發Android手機。Sony放棄了一直以來賴以成功的「功能手機」,確立了以「智能手機」為主軸的戰略,是遲來的一劑良藥。

在現實中,市場的趨勢、消費者的喜好等均是瞬息萬變,然而不少企業往往會因循自己成功的道路,選擇忽視市場上的變化,但這只會令企業離成功的道路越走越遠。過去的成功,切忌成為企業今天的包袱。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未必每次均能在市場中早著先機,但必能善於掌握市場的變化,果斷地放棄種種包袱,化繁為簡,放棄不必要的規管自我釋放,輕身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