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相連:溝通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同意,香港和整個世界都正值多事之秋,所面對的艱難是空前的,首富畢菲特這是二次大戰以來他未曾見過的困難局面,馬云先生亦形容企業當前最大挑戰就是生存。要在這個「大時代」分享求生智慧和帶來正能量實在不容易,因為一些我們以為恆之有效的理念、法則,在這短短半年間彷彿好像失效了一樣,而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的現象,卻像雨後春筍般發放着光芒。舉個例子,以前我們認為工作必須要在辦公室,但疫症來臨,人們不能回到公司,有些公司便索性推行在家工作。正當大家懷疑在家工作是否能夠達到相同的工作效率,不少正在實行在家工作的企業告訴我們,在家工作的成效很不錯,它們甚至願意將在家工作恆常化, Facebook便已經宣佈員工能夠在家工作至明年中。

同樣的挑戰也出現在習慣走在一起聚會、主日敬拜的教會。由於限聚令,信眾不能回到教會參加各式各樣的聚會、事奉和敬拜,唯有透過互聯網參加各種的教會聚會,感覺總是有點雖近還遠,不能親身接觸的疏離感,這種經驗既無奈也是考驗:一方面無奈地接受,一方面考驗我們能否堅持過敬虔的生活和與肢體保持結連。保羅有以下非常具體的提醒:「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馬書‬ ‭8:35-39‬)。是的,無論如何,病毒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同樣,病毒也不能使我們與人的愛隔絕。

單講以愛相連,‭是很抽象的。尤其在某程度的社交隔離的情況下,更顯得要多行一步,尤其在信仰羣體。我認為要回歸最基礎,就是「溝通」。是的,是「溝通」。例如你說你關心某人,你連他現在是否安好、在幹甚麼、落入甚麼境况也不知道,這種関心也顯得太離地和形式主義了。其實在疫情當下,不少人礙於種種原因,未能參與信仰羣體的「好人好事」活動,但當見到這些送暖的畫面在教會網頁、Facebook 或刋物,大家都會深受鼓勵,好像自己也有份參與,肢體亦可用其他方法守望,例如禱告、搜羅資源或金錢奉獻。這便是以愛相連的表達。所以,千萬不要少看溝通,是有研究支持的呢。

多米尼加共和國有一間十分特別的製衣廠,名叫Alta Garcia ,多米尼加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這裏有不少血汗工廠,利用極廉價的工資聘用員工,以便能夠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多的衣服,售向世界。而上面提到的Alta Garcia希望能夠改變這個行業的經營模式,於是提出「生活薪金」的觀念,它為員工提供的工資比當地要求的最低工資高大約3.5倍,以讓員工得到合理的報酬。

為了研究深入溝通對於人們決策的影響,研究人員在美國一間有出售Alta Garcia產品的商店裏進行了一個研究,他們在商店內放置另一部電視,分時段播放3段影片。

第一段影片:影片告訴消費者關於Alta Garcia提出的「生活薪金」是為了表達公司對員工的關愛,而且員工確實從這計劃中獲益;

第2段影片:影片中告訴消費者「生活薪金」是這間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措施。

第3段影片,影片沒有提及「生活薪金」,只是拍攝着工廠附近的工人居住環境。

結果,研究發現觀看了第一段影片的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機率比觀看第2段影片的消費者高6%,比看第3段影片的消費者購買機會率更高達19%。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當我們做某件事時,我們對別人表達得越詳細和深入,我們得到別人的認同機會就會越高。回到信仰羣體,在這艱難的時期,我們雖然少了面對面聯繫肢體的機會,但不能阻止我們用「全渠道」的方三去繼續以愛相連,其中的「黏合劑」就是溝通,溝通的方法多的是,関鍵是願不願意和看不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