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生不出創意

香港的教育制度向來以死記爛背為主。老師從小教導我們只要熟背書本內的理論和課文,便可以在考試中獲得很好成績。學校就像一個工廠,每天為同學們單向地灌輸不同理論,同學完全不用運用思考,結果,香港出現很多「高分低智」的學生。

學校的英文字(school) 源來是源於希臘字skole 和拉丁文schola的,它們的意思是「休閒」。由此可見,希臘送小朋友上學的原意是讓他們在休閒和舒適的環境下學習,啟發其創意發展。教育心理學家更發現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給他們更多「發呆」和「悶」的時候,因為他們會不安於納悶而「攪攪新意思」,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因為我經常發現九歲的小兒有些妙趣創作(例如廁紙筒做成的不倒翁、錫紙包紮而成的雙節棍)都是源於無所事事。

為興趣而讀書

不少人會認為學歷和名牌大學畢業與成功事業關係密切,好像只有在名校和熱門學科畢業的同學才可以飛黃騰達一樣。事實真是這樣嗎?在美劇《飛黃騰達》第三季中,當奴‧杜林普( Donald Trump) 便請來一批曾在大學畢業的參賽者和一批沒有大學名銜的參賽者互相較量商業技巧。結果,這批沒有大學名銜的參賽者幾次狠狠地擊敗這些大學生。為甚麼會這樣呢?答案是學歷可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對工作的熱愛和投入程度,和加上創新精神。

事實上,在美國排行前1000名的公司中,只有1/3的總裁是擁有商科碩士學位,更有不少是沒有完成大學教育的。喬布斯和蓋茨便是最好的例子。我認為當我們學習時,從中培養出興趣,便會有無比的學習動機,若我們能做一份自己相信和有興趣的工作,動力便能駕馭壓力,成功是會咫日可待的。

增加討論的空間啟發思維

人們常常問:「為甚麼香港總不能成功發展創意工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缺少培植創意和有心有力的土壤。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同學們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背書機器,學習求答案,而成長以後,工作不用腦,因為炒賣便能致富。

回來再說幾句古代希臘人的教育,希臘人比任何一個民族的思想都要前衛和創新。他們在天文,物理,幾何和哲學等方面都帶動著人類的發展。他們的成就都是源於希臘當時的自由和開放氛圍。希臘人喜歡辯論,他們上至國家大事,小至家庭問題都會透過討論解決,因為他們認為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就是因為希臘人這種求真和好辯的精神,互相啟發出不少創新的觀念。事實上,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也造就了很多偉大思想家的出現。儒、道、墨和法家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它們彼此之間既有不同,又有互補的地方,結果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思想的發展。創意是在討論的氛圍和足夠空間發展而成的,「填鴨」是生不出創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