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學者:經濟未復甦須審慎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雖然港人的整體開心程度有所提高,但調查亦指出背後的憂慮,當中以「香港整體經濟狀況」尤其明顯,該項指數在經歷黑暴及新冠疫情後,由2018年的5.25分跌至去年的5.06分,今年更進一步跌至4.69分。另外,根據自我評估後得出,55%受訪者出現輕度至嚴重抑鬱症狀,比例較去年增加7.9個百分點。「香港開心D」顧問司徒永富建議港人重點培養關愛、尊重和自我控制,「多關愛自己和他人、堅守誠信及尊重別人,都間接對開心指數有正面影響。」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則指,過去幾年香港經歷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開心程度自然下跌,如今疫情平穩,加上特區政府放寬防疫措施令指數回升亦屬預期之內,「睇得出今屆政府的即時反應明顯較快,但目前漸進式地調整防疫政策與部分期望加快復常的商界和市民存在落差,因而令經濟狀況指數不升反跌。」

他說,房屋供應量仍是香港的重要問題,「對上一份《長遠房屋策略》公布未來10年可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若稍後公布的新一份長策可增至40萬個單位,市民感覺上樓機會增加,開心程度自然會提高。」

本港開心指數創5年新高 顧問:港人在挑戰中成長 懂苦中作樂

「香港開心D」平台聯同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公布2022年「香港開心指數」,以10分為滿,本港今年得分6.59分,創近5年新高,亦打破2018年的6.54分紀錄,其中12至18歲較不快樂,僅得分5.93分。

雖然本港開心指數向好,但港人對政治施政及整體經濟情況較不滿意,全部低於5分,另有32%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抑鬱情緒症狀。有學者表示,分數反映本港正趨向復常,本身是企業管理層的平台顧問則認為,本港整體住屋情況不理想,仍有20萬人蝸居劏房,「港人住得好唔尊嚴」,呼籲港府施政「急市民所急」,他又分析,港人接連面對逆境,過去數年在挑戰中成長,「多少是(識得)苦中作樂。」

「香港開心D」委託東華學院護理學院於8月5日至18日期間,成功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1147名港人,其中35至54歲的受訪者最多,佔45.5%。結果顯示,港人的整體開心指數為6.59分,較去年的6.44分略升0.15分,並超逾2018年的6.54分。按年齡劃分,12至18歲分數最低,僅錄5.93分,55歲或以上則最高分,達7.16分。

學歷及收入愈高 社會幸福感愈高

司徒永富〈職場宣教前瞻〉。《今日華人教會》總第280期,2010年10月號,頁17-18。

https://www.cccowe.org/content.php?id=articles/articles_01-031

近期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有關香港教會普查的研究,以下幾項發現值得留意:一.中年信徒(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人數較五年前顯著上升;二.會眾男、女比例的差距繼續擴大(37.7:62.3),男士似乎還是不太喜歡進入教會;三.有效的佈道方法以關係佈道為主;四.顯著增長的堂會以小組牧養居多,且多提供社會服務。總括上述四項發現,愈來愈多教會把信仰落實到生活層面,挑戰在於如何牧養中年信徒及開拓男士事工。

  中年信徒過著怎樣的生活形態呢?他們普遍是在職、有上班沒下班;生活壓力沉重,要養妻活兒,又要償還房屋貸款;已婚且要照顧雙方家庭的年長父母等。在調查中,教牧同工認為信徒常遇到的困惑依次是工作、子女教養、危疾、長期病患、健康問題、學業及人際關係。然而從工作、生活、家庭、健康而來的種種問題並非簡單地可從《聖經》金句、崇拜宣講、各式「硬」事工中得到答案。活在都市化的香港,今天的牧養的確需要比任何時間「貼身」,牧者對會眾的困惑可能無法提供答案,但必須給會眾同行者的感覺。

頁面